隋炀帝修汴渠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4/29 8:45:1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隋朝建立后,定都长安。长安,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心,土地肥沃;平原四周又有大山环抱。当隋文帝杨坚结束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就如西汉时,把关中的长安作为都城。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关中经济情况已难以与盛极一时的西汉相比。西汉仅郑白渠即可灌溉农田4万多顷。魏晋南北朝时,这里有许多灌溉工程因无暇维修而湮废。因此,隋定都长安后,仰仗东粮西运的程度,远远超过西汉。这就决定了隋在立国不久,便着手穿凿长安---黄河间的运粮渠道。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命大将郭衍为开漕渠大监,负责这一工程。但因仓促成渠,渠道浅窄,航运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东粮西运的需要。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只好再次动工,加以改建。这次改建,要求凿得深宽顺直,可通:方舟巨舫。舫是一种两舟相并的船,体积大,容量多。要通航这样大型重载的舫,渠道必须又深又宽。改建工程由杰出的工程专家、大兴城的设计者宇文恺主持。《隋书·食货志》有:动工之前,宇文恺先派工匠巡历渠道,观察地形走势。如此,以便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渠道布置得更为合理。在上下共同努力下,工程进展顺利,当年即峻工。新渠仍以引渭水为主要水源,自大兴城至潼关,长300余里,命名为广通渠。广通渠的运量大大超过旧渠,对缓和关中粮食的紧张情况,有重要作用。
大业元年,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认为关中与山东、江南、河北等地,道路遐远,“兵不赴急”,应将都城东迁,于是立即下诏营建东都洛阳。接着,又陆续发令穿凿以东都为中心、通向江淮、河北等地的大运河。
最先穿凿的是通济渠亦称汴渠,凿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通济渠可分西、中、东三段。西段以东都洛阳为起点,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在旧有渠道阳渠和自然水道洛水的基础上扩展而成,到洛口与黄河会合。由于古阳渠又称通济渠,人们就把这一名称由西段扩大到了中段和东段。中段以黄河边上的板渚(今河南荥阳西部)为起点,引黄河水作水源,向东到浚仪(今开封)。这一段原是汴渠上游,隋朝加以浚深和拓宽。浚仪以下,与汴渠分流,东南走向,经宋城(今商丘南)、永城、夏丘(今安徽泗县)等地,到睢眙注入淮水。这是东段,多由自然水道拓展而成。
当时,浚仪以下所以不再利用汴河旧道而另开新渠,主要是因为,汴河东段的位置偏北偏东,隋炀帝南巡江都,南粮北运进京,都过于绕远。且从汴河入淮,必须取道泗水,而泗水航道曲折,又有徐州洪水、吕梁洪水之险,二洪:悬水三十仞(一仞: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23厘米),横流90里(《水经注·泗水注》),经常翻舟,航行很不安全。浚仪到睢眙,地势比较平缓,河床比降适度;同时,经此而接邗沟,与经汴相比,航程也缩短许多。再加上当时河淮之间经济比较发达,是全国户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隋朝实行郡制,每郡管辖若干个县。其中,只有44郡的辖县县平均户口在万户以上,而河、淮之间即占有九郡:有河南、荥阳、梁郡、谯郡、彭城、颍川、淮阳、汝南、汝阴等,可见这里户口的密集程度。为加强东都与这里的联系,也需凿渠穿行这里。
通济渠三段全长近2000里。它不仅渠道长,而且因为要航行皇帝的龙舟,龙舟长200尺,上建四层重殿,高45尺,所以必须凿得又宽又深。深度多少,不见记载,宽度规定为40步。隋朝一步六尺,即渠宽为240尺,宛如一条大河。此外,通济渠还有一批附属工程,如渠两边修筑平整的御道,还要栽种柳树,以便数十万纤夫和军队行走;从长安到江都设置离宫四十余所,以便皇帝和后妃休息。整个工程由尚书右丞皇甫议负责,征发河南、淮北各郡的百姓前后100余万人,开辟通济渠。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动工,到八月便交付使用。《资治通鉴》记载:十五日,炀帝即到江都游玩。江都位于江苏中部,南濒长江,西傍扬州,东与泰州接壤,北与高邮毗连。炀帝从显仁宫出发,王弘派龙舟来迎接。炀帝乘坐小朱航,从漕渠出洛口,乘坐龙舟。龙舟上有四层建筑,高45尺,长200尺。龙舟最上层是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8个房间,都用金玉装饰;下层是宫内使臣住的地方。皇后萧氏乘坐的翔螭舟规制比炀帝乘坐的龙舟要小一些,但装饰没什么不同。另有浮景船九艘,船上建筑有三重,都是水上宫殿。还有漾彩、朱乌、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陵波、五楼、道场、玄坛、板、黄蔑等几千艘船,供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坐,并装载朝廷内外各机构部门进献的物品。这些船共用挽船的民夫8万余人,其中挽漾彩级以上的有9千余人,称为殿脚,都身穿锦彩制作的袍服。又有平乘、青龙、艨艟、八棹、艇舸等几千艘供十二卫士兵乘坐,并装载兵器帐幕,由士兵自挽,不给民夫。舟船首尾相接200余里,灯火照耀江河陆地,骑兵在两岸护卫行进,旌旗蔽野。队伍所经过的郡县,500里内都命令进献食物。多的一郡要献食百车,极尽水陆珍奇;后宫都吃腻了,将出发时,就把食物扔掉埋起来。
通济渠工程浩大,施工时间仅用半年,可以说是古今中外运河史上的奇迹。当然,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由于凿渠和造船劳累过度,据《隋书·炀帝纪》载:役夫死者十有四五!即约有40至50万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通济渠凿成后,它与邗沟便成为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的交通大动脉,南来北往的舟楫多走这一水道。特别是它对南粮北运,意义更为重大。隋炀帝在洛阳周围建有许多大型粮仓,如洛口仓(又名兴洛仓)、回洛仓、河阳仓、含嘉仓等,这些仓城都储有大量粮食,其中洛口、回洛两仓,即多达2600多万石,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便是经通济渠从江淮一带运来的。
隋炀帝为了提高山阳渎的航运能力,与通济渠配套,对这条古运河作了较为彻底的治理。山阳渎即古邗沟,它南起邗城,北到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在凿通济渠的同时,即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他又征调淮南10余万人投入这一工程。当时除了按照通济渠的标准,浚深加宽渠道,修筑道路、离宫外,又穿凿了新的入江渠口。由于长江沙洲的淤涨,原来山阳渎的入江渠口堵塞严重。这次扩建,便将南段折而向西,开了几十里的新渠,使其从扬子(今江苏仪征东南)入江。这就是隋唐时期著名长江渡口扬子津。山阳渎经过这次改造后,全线畅通无阻,像龙舟那样的庞然大物,也可进退自如了。
在建成通济渠和山阳渎后的第六年,隋炀帝又下令拓展江南河。《资治通鉴·隋纪四》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炀帝命令凿穿江南河,自京口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建离宫、粮草库,欲东巡会稽。会稽,指今浙江绍兴境内的会稽山,相传大禹曾会诸侯于此,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曾登此山:望于南海(实指今东海)。隋炀帝杨广,也有效法大禹、秦皇的想法。不过炀帝登会稽的目的并未达到,因为下令穿凿不久,就被高丽战争和农民起义所困,再也无暇南渡长江了。但江南河的拓展,大大地推进了太湖流域航运的发展,也加强了与江、淮等地的联系。江南河至今仍是太湖流域的黄金水道。
隋时,今河南东北部、山西东南部和河北大部,是又一个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地区,这个区域当时有户200多万,在全国900多万户中,几乎占了四分之一。隋朝推行租庸调制,按户、丁征收粟帛,征发劳力,户多丁多,上调的粟帛等也多。这就需要有一条粮帛南运进京的水道。隋炀帝着意开拓边疆,积极准备用兵辽东,他以涿郡(今北京)作为征辽基地,要将大量的军用物资和军事人员北运,也需要有一条从东都到涿郡的军需供应线。于是,隋炀帝在完成通济渠和山阳渎之后,决定在黄河以北,拓展一条航运能力较大的运河,这就是穿凿永济渠。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诏令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永济渠也可分成三段。南段起于沁水入河处,北到卫县(治所在今河南浚县西)。这是当时新凿的渠道。卫县以下经馆陶、东光等地,至今天津市境与沽河会合。这是中段,它以曹操时的故道为基础,扩展成为大渠。由今天津市到古涿郡为北段,系改造两条自然河道而成。一条是古潞河下游,它位于今天津市和武清县间。另一条是桑干水(今永定河)下游,当时它位于今武清县到古涿郡南郊。南、中、北三段运河共长1900里左右,大体说与通济渠相当。这也是一条历时很短、不到一年便完工的运河。它的宽度虽然不及通济渠,但运输能力很强,并且也可航行庞大的龙舟。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炀帝伐辽东,当时他就是乘龙舟到达涿郡的。伐辽东出动军队100多万人,后勤供输极大,主要就是沿这条水道北运。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河、永济渠,虽然是五条运河,但由于它们的规格大体一致,组成了一个由长安---洛阳两都为中轴、成扇形、东南通余杭、东北到涿郡的完整的运河网,实为一条运河的五个组成部分。这个运河网把我国当时经济、政治、文化最发达的区域紧密地联在一起,对统一国家的巩固和繁荣,都有难以估量的作用。正是因为如此,隋炀帝兴建这些工程,虽然多从他本人需要出发,并给当时广大群众造成严重灾难,但后人还是给予很高的评价。唐末著名诗人皮日休便是这样认为的,在《汴河怀古》中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龙舟水殿事,与禹论功不较多。
(作者:海风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