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胡同的叫卖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2/26 9:54:2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每次路过水车胡同,总有一个疑问,何以叫水车胡同?在我的印象中,开封老城区是没有那种大转轮式的水车的。纵观整个水车胡同,无论是从南到北还是从北到南,除中间一个直角折拐外,丝毫看不出这里有过河流的痕迹。再看看与南、北衔接的东棚板街和延寿寺街,我越发迷茫。这里的水车究竟是何种水车?
翻阅相关资料我才得知,水车胡同的水车,并不是那种有高大转轮的水车,也不是那种有一个圆筒状的转轮,人扶在一个支架上,着双脚用力蹬的那种。水车胡同的水车,原来是拉水的水车。据说,在清代这里有一眼老井,井水特别丰富,在人们依赖自然资源生活的环境里,这里的居民多以木桶推送井水为生。清光绪年间,随着经济的衰退,以卖井水为生的人的数量达到最多,整条胡同从早到晚吱吱呀呀的水车声和叫卖声不断,水车胡同也因此而得名。
我不知道古城开封有多少人吃过水车胡同的水车推出的井水,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从事这种简单的井水贩运。但我知道在这片密集的居民区内,很多人都是以此过活,且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在寻访中,我曾不止一次来过这里,因为这里有23号院和48号院的元宝楼。23号院是一幢保存相对完好的宅院。院里的建筑不算高大,也不甚精美,但简洁耐用。置身院中,有一种踏实、很接地气的感觉。我想,当时建筑这幢宅院的主人,其内心一定是平和舒缓的,其思想和精神一定是丰盈的。48号院则不同,48号院是楼式建筑,它位于水车胡同中间向西折拐的一个转弯处,现在仍保存有相对完好的门楼。门楼上的瓦当也很特别,瓦当上的图案之丰富是其他街区建筑上所没有的。通过门楼向里走是一条狭长的小道,在这条小道的最东端就是元宝楼,因为此楼的外形像元宝。
元宝楼是开封民巷里遗存为数不多的几座民国楼式建筑,从外形的屋顶看,它有些歇山屋顶的样式,但又不是那种完全的歇山屋顶。歇山屋顶的房檐要伸出房山墙许多,而元宝楼的四面坡没有伸出,这种屋顶叫庑殿式屋顶。在我们行走开封街巷的这些年,民间建筑采用这种庑殿式屋顶的极少,此建筑算是民间遗存建筑中的特例吧。
我曾问过这栋元宝楼的来历,在这里居住的一位大姐说,这楼的原主人姓苗,整个48号院原为苗家大院。大姐说这话的时候,我放眼望了一下周围,这个苗家大院当初还真不小。前后左右加起来足有三进四合院那么大。院子跟我们见到的普遍四合院不一样,它的布局似乎要比三进四合院简洁很多。北面一排房,南面一排房,加上元宝楼和门楼,中间就是一个大空院子。站在院子中间,望着直对门楼的元宝楼正门,似乎少了廊腰缦回的感觉。我猜想,这家人一定不是书香门第,一问还真是如此。苗家原为一家商户,直白简洁是为了经商方便。至此,我才明白此楼为何要建成元宝状。因为,这栋小楼寄托了苗家人财富的梦想。
水车胡同的古建筑不多,但都很特别。一处是平铺直叙踏实过日子的院落,另一处是用执行力换来财富梦想的院落。这两处院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靠勤劳的双手起家,用辛勤的汗水筑梦。
从北到南,然后再从南到北,我们一步一步感觉着,一遍一遍寻觅着,突然我觉得我们寻找的并不仅仅是古建筑,我们寻找的还有水车胡同的叫卖声。也正是有了叫卖声,水车胡同才得以成立、得以留世、得以扬名。
(作者:李效战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