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有一位军国重臣经历了仁、英、神、哲四朝,在政时期超过了五十年,他就是宋代的一代名相文彦博。
文彦博(1006---1097年),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文彦博从小就是聪颖过人,民间流传他幼时“灌水取球”故事。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及第,先后任知县、通判,后由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文彦博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也非常果断,且多为国家社稷着想。宋夏战争爆发后,西边战事不断,而宋军常有将官临陈先退、望敌不进,而大将惩罚却要申报具闻,下法寺详案定刑的情况发生。文彦博上疏,极论其弊,要求改革,说:“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今拥兵使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竣,将何以济”?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文彦博以直使馆任河东转运副使,河东路所管辖的麟州,与西夏相邻,运饷道路迂回远且难走,在银城河外有唐朝时所修故道,废已久无人治理。文彦博上任,亲自带人修复故道,使运饷路途近而好走,在麟州城里积聚很多粮草,西夏元昊率军来进攻,看到有准备,遂撤去。
后来,文彦博通过宋仁宗宠爱的张贵妃的路子,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进入权力中枢机关。
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王则在贝州(今河南清河)发动兵变,建立政权。起初朝廷镇压不利,文彦博从张贵妃那里得知仁宗有谁镇压起义就擢谁为首相的意思,于是自请前往。次年正月,仁宗命文彦博为河北宣抚使,加紧攻打贝州城。文彦博采纳军校刘遵的建议,一面以大军佯攻北城,另一面在南城暗挖地道,选精锐士卒潜入城内,打开城门,宋军蜂拥入城。王则先用火牛冲击宋军,欲乘机突围,怎奈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押解京城被杀,兵变平息。
王则兵变平息后,文彦博以功升同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第一次拜相。文彦博曾与枢密使庞籍讨论淘汰冗臣兵减省冗费事,朝中大臣多认为此法不容易行得通,因为朝廷过去害怕在灾荒年间发生灾民暴动,便在灾区大规模征兵,以减其势;今若减省冗兵,恐怕所减之人聚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仁宗也迟疑不决,文彦博决然地说:“今公私困竭,冗兵是其原因之一,若汰兵有事发生,臣请为国而死”!朝廷接纳了文彦博的意见,如其言,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后来在宋仁宗的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文彦博是最早的请求立嗣的大臣,而且支持宗实继承皇位,所以在宋英宗即位之后,感念文彦博当初对自己的在支持,任命他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
宋神宗即位,正风化年少,血气方刚,想有所作为,干一番事业,决定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文彦博与王安石所持论有异,打着“祖宗法制”旗号,极力诋毁变法之各项内容,对其中市易、青苗诸法伤民弊端多所论及,和王安石关系恶化,终被排挤出朝,出判河阳、大名府等地。元丰三年(1080年),再判河南,几年后以太师身份致仕。
元佑初年(1086年),司马光当政。当时文彦博推居洛阳已几年了,虽年逾八十,但精力甚健,司马光对他非常敬重,立荐这位元老重臣复出。文彦博到京后,便以平章军国重事为名,参与废除新法,打击变法派。在宋夏边界争地斗争中,支持司马光“弃地”之议,主张对夏屈服妥协,以保证西北边境“三数年间,当且保无事”。
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宋哲宗实行“绍述”之政,正式打出了继承神宗事业的旗号,重新起用变法分子,国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章惇秉政,说文彦博与司马光曾经反对王安石变法,降为太子太保。绍圣四年(1097年)五月,文彦博去世,时年92岁。宋徽宗崇宁(1102---1106年)年间,蔡京为右相,将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120人称为“元佑党人”,刻元佑党人碑,禁止元佑学术。至北宋末南宋初,文彦博才被追复太师,谥忠烈。
文彦博历仁、英、神、哲四朝,任将相50年,执政于国家承平之时,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文彦博辅助朝政,平血冤狱,处处为百姓着想,虽多所建树,但文彦博为维护封建统治,也参与了镇压农民起义的行动。总体说来,文彦博在北宋王朝中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