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蜀、吴的较量,实际上是人才的较量,说到底是智谋的较量;三国故事之所以精彩,说到底是天下才智的大碰撞。三国风云波澜壮阔,那是许昌人在推波助澜;三国文化的辉煌灿烂,有咱许昌人在重彩描绘。三国文化的永恒,是咱许昌人智慧的永恒。三国历史的精华,说到底是许昌人在历史上留下的精华。在那个时期,许昌籍的人才流向哪里,那里就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谁失去了许昌籍的人才,谁就会走向衰落,乃至灭亡。
仅颍川三长的后代子孙们,都是那个时代的重量级人物,明星级人物,比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在历史舞台上要活跃的多,出色的多。曹操阵营里的的人才格局,最基本的人才来源,文臣以许昌人为主,武将以亳州人为主。也就是许昌人出点子,亳州人冲锋陷阵。你看曹操身边的四大谋士,前三位都是许昌人。他们是荀彧、荀攸、郭嘉。
到后来的与诸葛亮斗智斗勇的司马懿还是许昌人荀彧向曹操推荐的。
后来许昌的荀彧、荀攸、郭嘉先后去世了,曹操就三下求贤令招人才。甚至对人才的要求的标准降到最低点——“唯才是举”。因为曹操知道,再想找到象许昌籍才德兼备这样优秀的人才是很难的,也就是只要有某个方面的才能就行,哪怕品行差点也无所谓。但就是这样,自从许昌的三个谋士死了之后,曹操很少再打过大胜仗。他失去了颍川谋士,他也就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
当然,刘备也深深知道只靠他结义的刘关张是成不了大事的,只能是抛妻舍子的到处流窜,被动挨打。所以当徐庶一到刘氏集团,就让刘备打一个大胜仗。破了曹军的“八门金锁阵”,计袭樊城。让刘备尝到了人才的甜头。后来徐庶又被曹操挖走了。徐庶也回许昌来到了曹操阵营。徐庶是谁,因为他也是许昌人,就是现在长葛人。
刘备在三国英雄中是最会作秀的人。所以,徐庶走的时候,刘备就拿出他的杀手锏——哭。哭的那叫痛,是泪如雨下。徐庶一看,一大老爷们身份高贵的刘皇叔哭成这,太感动人了。刘备的眼泪把徐庶的心泡软了。于是又回马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这就是“三国演义”第36回“元直走马荐诸葛”中的故事)。他还怕诸葛亮不肯出山,就又亲自到卧龙岗做诸葛亮的思想工作。试想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还怎么玩,在英雄辈出的年代,他肯定玩不转。
但《三国演义》中大肆宣扬诸葛亮的智谋,把他描绘成了一个智慧之神,而我们颍川籍的谋士却因为他不喜欢曹操而往往被一笔带过。这对许昌人是非常不公平的。好在有陈寿的《三国志》还是让我们认识了许昌人的智慧和谋略。
今天咱就先认识一下曹操身边许昌籍的三大谋士。
我们就先认识一下荀彧。荀彧是前面我们讲的颍川四长之一的荀淑的亲孙子。
曹操评价荀彧,说“荀彧,吾子房也”。( 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实,荀彧远不止是是曹操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子房”,他更是曹操识人荐贤的”伯乐”。
曹操通过荀彧这座桥梁,与整个颍川郡的士人都建立了联系。为什么呢?
常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朋友也是事业人生成功的关键。由于荀家的家教和家庭影响,使荀彧周围聚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才。他们中间可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当曹操让他推举人才时,他仅向曹操推荐的许昌籍的人才就有十多位,象非常著名的有戏志才、荀攸、郭嘉、钟繇、陈群等人。经荀彧的推荐而终为卿相的,就有十数人,其中有司马懿、荀攸、钟繇、陈群、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等人。
是不是荀彧只推荐他的老乡呢?如果这样,那就有点结党营私之嫌了。曹操是不会用他。
有一个典故叫“隔墙知贤”。建安年间,有个叫杜畿(ji)的年轻人来到许都,寄宿在老朋友耿纪家中,二人长谈了一夜。当时荀彧与耿纪住隔壁,荀彧夜间听到了他们的谈话,知道他才识过人。于是第二天一早就派人来找耿纪,说:有治理国家的大人才而不推荐出来,岂不是白白吃俸禄?在耿纪的引荐下,荀彧与杜畿相见,二人谈吐甚为投机,就把他推荐给了曹操,曹操任命杜畿做了太守。杜畿确有“萧何定关中”之才,他镇守河东十六年,政绩最佳,百姓勤农,家家丰实,民无异心。
荀彧推荐给曹操的人,对于曹、魏事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荀彧推荐的都是有真才实学之人。
荀彧还向曹操推荐过一个叫仲长统的人。这个人是个书呆子,整天都在思考政治和哲学。著有《昌学》一书,浓缩了他的思想精华,是古代哲学史和思想史上里程碑的著作。
三国时期,曹操因为有了荀彧,成了他人才大丰收的时期。
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一个诸葛亮,就只有一个诸葛亮。所以就是累死了诸葛亮,刘备集团也没有成就什么大事。而曹操请的荀彧,却由一个人才变成了一个人才集团,有一代人变成了为曹魏江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库。
作为曹操的首席幕僚。举凡军国大事,重大决策,他的计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曹操称其为“大贤君子”,数次上表,为其加官晋爵。但荀彧很低调,常辞不受。有时实在辞不了了,就让荀攸帮着他辞掉。
美男“荀令”
荀彧不仅有才有德,他还有貌。他是那个时期有名的大帅哥,美男子,长得玉树临风,仪表堂堂。他还很讲究,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佩戴香囊,香气很浓郁,时间长了,身上总是香喷喷的。有次荀彧到别人家坐了一会儿,等他走后香气三天都不散。荀彧当时是曹操的尚书令,别人都尊称他“荀令”,他的香囊就成为一个品牌,“荀令香”。这一品牌被朝中的大臣追捧了很久。
所以在当时士人们的心目中荀彧就是他们的领袖。
荀彧和曹操和曹洪还是儿女亲家,曹家的女儿是荀家的媳妇。
建安17年(212年),荀彧50岁时,病逝于寿春。
苏东坡评价荀彧是:他的才华似张良,品德似伯夷。
神机妙算的是郭嘉
曹操对郭嘉的评价是:“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郭嘉,字奉孝,是许昌禹州人郭连村人。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可以说,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仿佛孙吴”。其中因为有郭嘉为其运筹帷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曹操的话来说: “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建安13年,郭嘉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病逝了,享年38岁。郭嘉追随曹操共十一年。在这十一年中,郭嘉为曹操出了不少的计谋,无一失算。所以人们都认为郭嘉料事如神的能力有时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
我们举一个例子。
对孙策的预测。当时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时,孙策趁势来攻,大家都感到担心,但郭嘉却说孙策不足为虑,因为此人“轻而无备”,也就是干什么事拍板很快,喜欢激动,但准备工作做得很差。郭嘉认为孙策即使有百万之众,也无异于一个人独行中原,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如果这话是泛泛而论的话,那么下面的话就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了。郭嘉接着说:“如果刺客出现,一个人就能把孙策搞定了。依我看,此人不会长久,必死于匹夫之手。”结果正如郭嘉预料的一样,不久孙策就被许贡的门客刺杀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几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有时候会认为这是写史的人编出来的,只为突出郭嘉的判断力而已,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能未卜先知的人。
但仔细想想,也许有另外的原因,郭嘉确实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只是这不是来自于他的特异功能,而是来自于另一项基本功:情报工作和善于研究分析。
因为郭嘉自二十岁起就隐名埋姓,秘密结交天下英豪,不与俗人交往,以至于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他。有人甚至推断,郭嘉是负责情报工作的,所以他得到的信息最多、最快,他的判断也最准。
但这一神算专家38岁却死了。这怎么不让曹操感到无比悲伤。
此前,曹操在战场上失去过儿子、侄子,失去过典韦这样的心腹爱将,也失去过鲍信那样的亲密战友,每一次他都很悲痛,但都没有这一次这么伤心。曹操不仅亲自参加了郭嘉的追悼会,在追悼会上,曹操对荀彧说:你们的年龄和我差不多,只有奉孝年纪最小。等平定天下了,本想把后事托付于他,不想他却中年夭折,这难道是命运吗?
在曹操身边的谋士中,曹操最喜欢和信赖的就是郭奉孝。他曾对人说:“只有奉孝最知道我和了解我的想法。”
郭嘉是荀彧推荐来的,曹操一想起郭嘉,就给荀彧写信,怀念郭嘉的功劳,信中说:郭嘉在我的心里永远也抹不去了。他对时事、军事的见解,超过了所有的人。
还没有哪一个人的死让曹操如此伤心,如此念念不忘。如果论智谋、见识和兵法,能超过曹操的人本来就不多,曹操唯独对这个小他十多岁的年轻人赞赏有加,可见郭嘉确实是能力超群。
208年,曹操兵败赤壁,此时他又想起了郭嘉,叹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这就是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外愚内智的是荀攸
曹操对荀攸的评价:“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意思是公达,不是一般的人!我能够得与他议事,天下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这表现了曹操对他的嘉许和信任。
荀攸和荀彧是没出五服的叔侄关系。侄子荀攸比叔叔荀彧大六岁。荀攸从小失去父母,是跟着祖父和叔父长大的。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荀攸的地位仅次于荀彧,也是贡献最大的之一。他在辅佐曹操过程中,共奉献重大计谋12次,每次都能使曹军绝处逢生或出奇制胜,成为曹操行必求计的重要谋士。
曹操打张绣的教训。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荀攸随曹操征讨张绣。那时候荀攸刚到曹操阵营,还不是很全面的了解荀攸。荀攸看出当时的形势对曹操很不利,就对曹操说:“张绣与刘表联合,互为犄角之势,但是张绣人马靠刘表供给,时间一久,刘表力不能支,必然与张绣分裂。我不如缓兵以待其变;若急切进攻,刘表必拼死相救,我军不易取胜。那时就会形成进退维谷之势。”
曹操没听劝告,出兵对张绣作战,刘表果然发兵相救,曹军失利,曹操几乎死在那里。
后来,曹操对荀攸说:“没有用你的计策才至如此。”从此,曹操对荀攸言听计从,甚为倚重,再也不敢轻易否定他的意见了。
曹操曾把自己的接班人曹丕托付给了荀攸,并告诫儿子曹丕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你当尽礼敬之。”曹丕对曹操的话铭记在心。荀攸生病,曹丕经常在床前问候,像对父亲一样地尊敬他。
荀攸外表愚钝懦弱,内心却机智勇敢。他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称他是“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 曹操表奏天子为荀攸请功说:“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这就是许昌的谋士们。但许昌的人才远不只这三位。还有开达理干的是钟繇、善于屯田的是枣祗、笑林始祖是邯郸淳、清流雅望的是陈群、刚亮公直的是辛毗(pi)、忠贞不二的是辛评、走马荐诸葛的是徐庶、与七子齐名的是繁(婆)钦、水镜先生司马徽等三十多位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驰骋拼搏有一定影响力的许昌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凡的业绩和突出的贡献。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