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诸子的思想,多是尊崇儒家为正统,但又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精髓,蜕变出于道、佛的理学,开启了自汉代以来的思想界新的统一时代。而缔造这种局面的虽有前人的默默拓荒,但不可忽视宋代的苦心耕耘者,例如邵雍、周敦颐、张载、程明道、程伊川等“北宋五子”;其中真正把儒家学说发扬光大的,应首推张载。
张载字子厚,世居大梁(今河南开封),祖父张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学士等职,后赠司空。父亲张迪于宋真宗初年携妻陆氏上任陕西长安。天禧四年(1020年)生张载。天圣元年(1023年)任涪州(今四川涪陵县)知州,后赠尚书督官郎中。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议归葬开封。15岁的张载和5岁的张戬与母亲护送父柩跋山涉水来到了眉县横渠,因路资不足加之前方发生战乱,无力返回故里开封,遂将父安葬于横渠大振古迷狐岭上,全家也就安居于此,以后张载就在此生活,人称他为横渠先生。
少年时代的张载兴趣广泛,无所不学,是个有志向的人。宋仁宗时,北宋与辽矛盾缓和,但在西北地区,与西夏的矛盾上升,交争更为激烈。张载是一个关心国事的青年,尤喜谈兵事。他就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演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范仲淹在延州(今延安)军府召见了这位志趣不凡的儒生,张载谈论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打算,范仲淹对他的热情赞扬,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并劝他道:“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勉励他去读《中庸》,意思是说你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需去研究军事,而应从《中庸》学起,在儒学上下功夫。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学、道学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38岁的张载赴京应考,当时是由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在候招待命之际,张载受文彦博宰相的支持,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一天晚上,张载遇洛阳程颢、程颐兄弟,静心听取二程对《易经》的见解,感到自己学的还不够,第二天,他对他的学生说:“现在才知道二程兄弟对《易经》研究的是如此深入,我是比不上的,你们都去拜他们为师吧”。于是撤席罢讲,表现他在学术上积极开拓的精神,他的《易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张载进士后,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司法参军,云岩县令(今陕西宜川境内)著作佐郎,签书谓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等职。在作云岩县令时,办事认真,政令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每月初一召集乡里老人到县衙聚会。常设酒食款待,席间询问民间疾苦我,提出训戒子女的道理和要求。县衙的规定和告示,每次都召集乡老,反复叮咛到会的人,让他们转告乡民,因此,他发出的教告,即使不识字的人和儿童都没有不知道的。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丞吕公著(晦叔)向神宗推荐张载,称赞张载学有本原,四方之者皆宗之,可以召对访问。神宗召见张载,问他治国为政的方法,张载说:“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三代即夏、商、周)神宗听了非常满意。后来王安石变法,想得到张载的支持,但是张载对于变法内容不是很了解,而且又不愿意牵扯到变法和保守派的党争中,所以张载一面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为,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为,逐渐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张载似辞去文院校书职务,未获批准。不久被派往浙东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审理苗振贪污案,案件办毕回朝。此时张载之弟监察御使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于是辞官回到横渠。
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并亲自带领学生恢复古礼和井田的两项实践。为了训戒学者,他作《砭愚》、《订顽》训辞(即《东铭》、《西铭》),书于大门两侧。他的执著和探索,精神感人,“闻者莫不动心有进”。一批学人师事张载,形成一个学术群体。吕大忠、吕大均、吕大临,三吕兄弟执弟子之礼。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