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矢志变法图强的宋神宗
矢志变法图强的宋神宗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2/20 9:03:5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宋朝自开国到宋神宗,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宋初以来就出现了冗臣、冗兵和冗费的问题愈演愈烈。国家财政出现赤字,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开支,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代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特别是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改革因为范仲淹的受排挤而很快流产,指使宋朝的社会矛盾就更加尖锐。在这个形式即位的宋神宗,正是风化年少,血气方刚,有一股锐意改革的胆略。因此在其即位之初就下诏改革之建议,并且急于寻找一个有才识有魄力能够全力帮助他改革的大臣,就在这种情况下,怀才多年的王安石就脱颖而出了。

    宋神宗在做太子的时候就从自己的幕僚口中得知王安石是个极有政治抱负和政治思想的人。因此刚一登基,就让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之后,由于三朝老臣韩琦辞相,宋神宗便准备让王安石出任宰相一职,但是这个建议遭到了包括韩琦、富弼在内的元老重臣的反对,同时当朝大臣如参知政事吴奎、御史中丞吕诲、参知政事唐介、侍读孙固等也以各种理由反对王安石出任宰相。可是宋神宗不以为然,力排众议,于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果断地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委以重任,从而揭开了变法图治、富过强兵的序幕。

    熙宁二年,新法刚刚出台、实施,马上就遭到朝内外一批守旧势力的攻击。他们不仅从新法的内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难,而且在思想、道德上指责王安石“变祖宗法度”。在朝议纷纷面前,神宗虽曾一度犹豫,但终不为所动。至于学术、道德上的争论,神宗则讲求道德与功名并重,对守旧势力反对变法,口言道德,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甚为反感。在王安石的解释下,他能理解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主张,并继续支持新政。在王安石于守旧势力的斗争中,神宗始终支持王安石,甚至不惜罢退一批非常有名望的大臣,如文彦博和富弼。熙宁三年(1070年)神宗进一步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安石居相位,有了更大的权力,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先后颁发天下,变法进入了高潮。宋神宗对王安石富国强兵的变法的推行给予大力支持。如果没有神宗的支持与配合,王安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变法是不可能的。宋神宗的政治抱负和锐意改革的正确决策,保证了变法的成功,这对于改善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增强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变法虽然在前一阶段取得胜利,但守旧势力的攻击并没有停止,特别是随着变法的逐步深入,触及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越严重,守旧势力的进攻就越猛烈。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天气大旱,很长时间没有下雨,朝廷内外守旧势力以“天变”为借口,又一次掀起对变法的围攻。这一次围攻得到了仁宗曹后、英宗高后和神宗向后的支持。以太皇太后曹后为首的外戚参与反对变法,不能不对神宗产生巨大影响。至此无论是朝廷大臣还是后宫都在说变法的坏处。四月,宋神宗终于在曹后、高后哭诉的情况下,罢免了王安石的相位,改知江宁府,变法遭受了重大的挫折。虽然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神宗重新启用王安石,但随着守旧派势力的增强,变法派内部意见的分歧,宋神宗对王安石专用信任的程度大大降低,所以王安石没有把变法再向前推进。熙宁九年(1076年),天上出现彗星,守旧派又以“天变”对变法提出非议,神宗更加动摇。他对王安石说:“闻民间殊苦新法”。十月,王安石不得不复求罢相,出判江宁府。

    王安石两次罢相,都是宋神宗向守旧势力妥协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获得大臣和后族的支持,但是他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并没有变。他一边安抚守旧派的大臣,启用曾被罢退降职的旧派人物吕公著、冯京、孙固等,以平衡新派、旧派的力量。

    元丰年间,神宗亲自主持改制,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使改革有所推进。他绕开容易引起争论的理财问题,而把注意力放在整顿冗官和强化军兵保甲问题上。冗官、冗费是宋朝官僚政治的毒瘤。元丰三年八月,宋神宗正式启动管制改革,他首先从积弊最深的差遣制度入手,诏令撤销只领空名的官职,原作为虚职的省、部、寺、监各官皆实际任事。并采用旧文散官的名称编成官阶,作为官员俸禄及升降的品阶标准。元丰五年(1082年),以《唐六典》为蓝本,颁发三省、枢密、六部新官制。元丰年间中央官制的改革,虽然局限性很大,但表现了宋神宗维持新政,继续改革的心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初以来混乱的官僚体制,奠定了北宋后期和南宋中央官制的基本构架。

    宋神宗在元丰年间强化军兵保甲的措施,目的在于对外增强辽、西夏的战斗力,并镇压各地的武装反抗,巩固统治。但是,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没有任何实际效果。在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任用王韶为秦凤路沿边安抚使,出兵抗御西夏,拓地五州,形成对西夏的包围,史称“熙河之役”。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宋神宗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进攻西夏,围灵州城(今宁夏青铜峡东)十八日不能下,深入夏地各军因粮草不济,冻馁死伤,先后溃退,无功而返。元丰五年(1082年),宋神宗又听给事中徐禧之计,筑永乐城,谋攻占西夏横山地区,进逼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城陷,徐禧等战死。宋军两次战败,损失军兵、民夫及助战的羌兵数十万人。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雄心大志的宋神宗由于西北边境军事上的失败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一病不起而去世。神宗在位17年,致力于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他支持王安石变法,抑制了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使自耕农的生产条件得到保证,中央和地方财政大大改善。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神宗虽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确是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

(作者:曹阳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