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镇江杭州)人。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沈括考中进士,出任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次年任翰林学士,任三司使,整顿陕西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被贬到宣州、延州,因守边有功,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升为龙图阁直学士。同年,西夏攻破新筑的永乐城(今属陕西),他被降官为边练副使,先后贬谛至随州(今湖北随州)、秀州(今浙江嘉兴)。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沈括在秀州绘制成了《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图》。此后七八年,他一直居住在润州梦溪园(今浙江市东门外),潜心研究、著述,完成了30卷的巨著-----《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原书编为30卷,现传本为26卷,一共分为17门,分别是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民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又有补泥谈二卷、续笔谈一卷。从统计数字得知,纯自然科学的内容共207条,这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百科全书。沈括不仅是一个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关于这一点,世上之人知者还是寥寥。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初,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自这以后,宋朝每年要给辽朝送大量银绢,维持了几十年同辽朝妥协的局面。但是,这几十年中辽朝一直没有放弃对宋朝的领土要求,时常侵扰中原。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辽朝派使者萧禧到宋朝东京要求重新划定疆界。假称河东路黄嵬一带的土地椒辽国的土地,现被宋朝占领,请求归还。萧禧说得有板有眼,并且拿出了辽和宋签定的有关条约文本作证明。负责和辽使谈判的大臣们心里都很清楚,宋朝和辽国自有交往以来,宋朝的领土就只有减少的份,从来没有增加过,黄嵬一带一定不是宋朝侵略辽国所得的,但是现在辽使有双方条约文本作证,这些条约好像也不是假造的,如果不承认,辽国有根据;如果承认,这明显是辽对宋的讹诈。
宋神宗赵顼大臣韩缜和萧禧谈判。在疆界划定谈判中,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相让。萧禧坚持以黄嵬山(今山西崞县西南70里处)为界。韩缜则质问萧禧:“这样划定疆界,有什么根据”?萧禧找不出来根据,因为本来就是无理的领土要求。可是,萧禧却说:“我说的话就是根据”!韩缜毫不示弱:“没有根据不成,没那么便宜的事”!韩缜的话虽然很硬,但他不了解黄嵬山那一带的地形情况,拿不出不该以黄嵬山为界划定边界的根据。最后,宋、辽双方的谈判代表只好表示:如谈判不成,只有考武力解决问题。
宋神宗不希望宋、辽交战,决定改派人选去同萧禧谈判。沈括看到这个情况决心为国家尽自己的所能。他整整用了三天时间到枢密院查档案,查找过去两国议定的边界的文本。沈括终于查到了过去宋、辽两国议定的以古长城为界的文本。沈括作了推算,如果以黄嵬山为界,辽朝的边界就向我宋朝领土延展30里。沈括主动请求出使辽国,继续谈判边界的领土归属问题。他对神宗说:“臣仔细查阅研究了资料,近年来,在我朝与辽国所签订的所有条约,准确的边界应该是以古长城为国界,而辽使所讲的黄嵬是位于长城之南30里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它理应是我朝的领土。辽人是欺负我朝无人知道黄嵬的准确位置,故意挑衅想发起战争。臣请求皇帝准许,让我出使辽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和辽人辩明是非,说清曲直”。说完,沈括就把有关条约的副本拿出来让神宗过目。宋神宗看过后,喜形于色,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他对沈括说:“负责谈判的大臣们都是酒囊饭袋,谈判了几天,竟然没有搞清楚黄嵬的来龙去脉,差点误了大事”。于是宋神宗就任命沈括为出使辽国的全权负责大使,去谈判黄嵬一带的归属问题,戳穿了辽国人的欺骗把戏。
沈括到辽国之后,辽国的宰相扬益亲自出面和他谈判边界的领土归属问题。在正式谈判之前,沈括就先让自己的随员把带来的条约副本和北方边界地点的地名、位置等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在谈判中,沈括不露声色,镇定自若。在一连几次的谈判中,对于辽人提出的问题,随员们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无隙可击。双方共谈了6次,而沈括和他的随员们每次都处于上风,所谈的内容合宋辽双方条约公允的规定,辽国人也找不到任何破绽。辽国的宰相杨益恼羞成怒,原形毕露说:“宋朝连这几里地大小的土地都不忍割舍,这不是明明想断绝和大辽的友好关系吗?沈括毫不退让,据理力争:”军队作战,理直士气就是旺盛,理曲士气就是衰退。杨宰相不会不清楚这一点吧。黄虽小,可是条约上明白无误地写着应属大宋,你怎么能说是我们破坏两国关系呢?这是你们背弃自己祖先的信义,置以前签订的条约于不顾,想强占我大宋的土地,并且不惜以武力相威胁。我想你们以此为借口出兵恐怕不能说是名正言顺吧?辽国的百姓也未必会为了这几里大小的土地就愿意和大宋朝开战吧?大宋虽然软弱,但也未必就怕和你们辽国打仗“。一席话说得那个嚣张的宰相杨益戒哑口无言,他看到沈括和他的使团成员们软硬不吃,就只好上报辽国皇帝,再另想别的办法挑起战争了。
沈括从辽朝回来,一路上十分留意地形和风俗人情。每经过一个地方,沈括就把那里的大好河流、险要关口绘成地图,还把当地的风俗人情调查得清清楚楚。回到东经以后,沈括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即《乙卯入国奏请》、《入国别录》两书,献给宋神宗。这两部书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还保存了一部分。
沈括得胜回朝,满朝欢喜,神宗尤为高兴。神宗认为沈括立了功,拜他为翰林学士。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