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文格韵高绝
在北宋后期的文坛上,黄庭坚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同秦观、晁补之、张耒同出苏轼门下,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文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黄庭坚不仅长于诗词歌赋,是当时“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且其行、草书法也被尊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一生手不释卷,博学多才,尤看重道德修养,苏轼说他“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可谓恰如其分。他的人品就是在近1000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多令人钦佩和值得借鉴之处。
黄庭坚,字鲁直,江西修水人,生于1045年,他的父亲黄庶是庆历二年(1042年)的进士,长期在州郡任属官,是一位专学杜甫的诗人。黄庭坚的母亲姓李,既出身于书香门第,同时又是官宦之家,尤其是她的哥哥李常能诗善文,学富五车,还是有名的藏书家。黄庭坚自幼受到浓厚文化艺术氛围的熏陶,天赋又极高,7岁就写出了《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垄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一个7岁的儿童竟能写出这样清丽脱俗的诗真是难得,黄庭坚也因此远近闻名。
嘉三年(1058年),黄庭坚的父亲黄庶在康州(今广东德庆)任上不幸病逝。父亲死后,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黄庭坚只好寄居到外婆家,由舅父教育抚养。
第二年,黄庭坚跟随舅父李常到淮南游学,此间,他结识了著名诗人孙觉(字莘老)。孙觉非常赏识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便把爱女孙兰溪许配给他。可惜红颜薄命,熙宁三年(1070)七月,孙兰溪病故,黄庭坚涕泗横流、五内俱崩,曾作诗:“永怀玉树埋尘土,何异蒙鸠挂苇苕。衣妆台蛛结网,可怜无以永今朝。”这些渗透了泪水的诗句,倾吐了他对亡妻的深切哀悼和一往情深。
嘉八年(1063)和治平三年(1066年),黄庭坚先后两次赴乡举,都考中头名。第二次乡试,考生要以“野无遗贤”为题赋诗,主考官李询读到他卷中的“渭水空藏月,传岩深锁烟”两句诗时,高兴得拍手叫好,认为这个青年假以时日可以名扬四海、冠绝诗坛。
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赴东京礼部参加考试,以进士登第,授叶县尉,次年赴叶县任职。熙宁五年(1072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被命为国子监教授,当时朝廷重臣文彦博特别看重他,黄庭坚一直留任到元丰二年(1079年),共计8年。
元丰三年(1080年),黄庭坚外调,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他从东京赴江西任职,中途路过舒州,游览了山谷寺的石牛洞,那里旖旎的风景令他神往,于是他取山谷寺名作为自己的别号,从此他就自称“山谷道人”。
此时的黄庭坚春风得意、踌躇满怀,他在诗中大量地抒写了自己要为封建朝廷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但也写了不少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如在《流民叹》中,他对逃荒避难的流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沉痛地感叹“一箪岂能续民命”。在《戏咏江南土风》中,他把淳朴的乡土习俗、农民的辛苦勤劳和他们所遭受的沉重封建剥削交织起来抒写,对当时的农村生活作了真实、客观、生动的反映。
黄庭坚这时的诗,在艺术表现技法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其章法严谨细密、用典灵活多变,字句的提炼也力避陈旧、浅俗,富于一种清新、强劲、奇峭的独特风格,如《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这首诗抒发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内心的伤感,将鲜明的景色、真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全篇诗一气盘旋而下,中间颇得抑扬顿挫、一唱三叹之致。苏东坡曾赞赏黄庭坚诗文格韵高绝。
二、书法独树一帜
黄庭坚学习书法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他师从周越有20年之久,后又转投苏舜钦学书,其勤奋程度令人赞叹,即使在被贬谪至涪州、黔州、戎州的那些艰难困厄的岁月里,他仍然废寝忘食地作诗练字。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不断地否定自己,永不满足地在书法创作的艺术道路上探求、进取、开拓。他曾自我评价:“元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又自嘲在黔南时写的字:“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直到去世前5年时他还说:“由今观十年前书,似有非自己所书之感。”历史上,像他这样严于解剖自己、批评自己作品的书法家是不多的。
所以,经过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的长期实践、拼搏,黄庭坚终于创造出了一种中宫紧结、长笔四展、俊挺爽利的新书体,世人称为“黄体”。黄庭坚的书法有其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用笔善藏锋而巧于顿挫,逆入平出,变化丰富。
“笔中有筋”乃黄庭坚书法艺术的一大审美特色,他的行书、草书笔势飘逸灵动、纵横奇崛、疾而不速、留而不滞,把静与动的美糅合得浑然一体。
黄庭坚的行书,初承《兰亭序》及颜真卿等大师,上追篆隶笔意,得《瘗鹤铭》、《石门铭》之真谛,主要作品有《松风阁诗帖》、《报云夫帖》等。这些略带楷意的行书作品写得无不笔法精奥、雄姿英发……
黄庭坚的草书功夫尤深,经历了从有法到无法、从有意到无意的过程。有人把他的草书比成霍去病用兵,不循古法常规,出奇而制胜。其代表作品有《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为其晚年力作,用笔刚柔相济、章法自然、一气贯注,明代祝枝山云“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花气诗帖》为他中年佳作,行书笔意较浓、结字优美、章法考究,宛若精致完美的小品。
有人在评价黄庭坚书法时曾说:昙秀来海上,见东坡,出黔安居士草书一轴,问此书如何。坡曰: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吾于黔安亦云。这段话讲得非常中肯,黄庭坚的书法从根本上来说可谓独树一帜,为后人开了法门,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宋代书法一向有“四大家”之称,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明代郭子章认为“四大家”中应以黄庭坚为首,这种说法也是不无道理的。
三、仕途坎坷与凛然正气
元八年(1093年),高太后驾崩,哲宗亲政,打着新派旗号的章、蔡卞等人执掌大权,他们对旧派人物实行残酷的打击报复,死去的司马光、吕公著被夺去谥号,活着的吕大防、刘挚和苏轼兄弟先后被贬谪。此时黄庭坚正在修撰《神宗实录》,其文采斐然、史料翔实,但蔡卞心怀叵测,来到史院指手画脚,硬是从实录中摘引出1000多条材料,罗织成“诋毁先帝神宗”的罪名,对参加修撰实录的前史官们分别传讯、恐吓。这时,许多人诚惶诚恐、提心吊胆,黄庭坚却从容镇定、据“史”力争,逐条反驳,使章、蔡罗织的罪名大都落了空。蔡卞等人不罢休,又攻击黄庭坚曾书写“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是影射和污蔑先帝。黄庭坚毫无惧色,坦然回答说:“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当时的朝中大臣及史官都佩服黄庭坚大义凛然、铁骨铮铮,说黄庭坚并非只是儒生文士而已。
绍圣二年(1095年),黄庭坚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中途,遇到同样被贬的苏东坡。两位诗人泪眼蒙,相互慰勉并依依惜别。在政治逆境中,黄庭坚甘心与朋友共患难,表现出中国古代君子贵节义、重友情的传统美德。
黄庭坚由汉水至江陵,一路上艰难跋涉,他效法同自己命运相似的唐代诗人刘禹锡,以四川民间歌谣《竹枝词》的形式,状奇险之景,抒悲凉之情,表忠君之志:“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黄庭坚到涪州后,又被遣到更荒远的戎州(今四川宜宾)。黄庭坚在四川一共生活了6年,这是他一生中最困苦的岁月,但由于当地州官和百姓的关怀照顾,黄庭坚终于熬了过来,而且壮志犹存、诗情未减。他曾在一幅《蚁蝶图》上题诗,对朝中当权者予以揭露和嘲讽。这幅《蚁蝶图》被人携带入京,在相国寺市场上出售,被蔡京发现,他看了画上的题诗,勃然大怒,打算伺机予以严惩,终因朝中有人说话而不了了之。
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即位,黄庭坚重被起用,监鄂州(今湖北武昌)税;十月,又被改奉议郎,签书宁国军判官,但黄庭坚都辞去了。直到次年春天,黄庭坚才从江安东下。诗人放舟大江,顺流千里,敞怀高歌,两川云烟、三峡怒涛,一一见诸笔端,途经岳阳时,黄庭坚作《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诗二首:“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这两首诗,景色壮丽、骨气奇高,把诗人万死投荒、脱险东来的欣幸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生活视野的开阔和仕途生活的坎坷,使黄庭坚的作品饱含真实的感受和充实的内容,而那种过分追求新奇而怪异的作品少了。
崇宁元年(1102年),一个更大的灾祸又降临到黄庭坚头上。当时,赵挺之任宰相,黄庭坚过去在宫中嘲讽过这个势利小人,转运判官陈举为了巴结、讨好赵挺之,就从黄庭坚《江陵府承天禅院塔记》中摘取词句,为黄庭坚打造了一个“幸灾谤国”的罪名,于是黄庭坚被除名羁管至宜州。黄庭坚于崇宁三年(1104年)到达宜州,当时,那里地僻人稀,连住房都找不到,黄庭坚只好在一座破落、狭窄的古城楼上栖身。终年湿热的空气使黄庭坚患上了瘴热病,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黄庭坚去世,时年60岁。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