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元老----韩琦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2/12 8:52:4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北宋群星璀璨的政治舞台上,韩琦就是光彩夺目的一颗星。在北宋政坛上,他与富弼齐名,世称“富韩”。在军事上,当时西北边陲,北宋与西夏摩擦不断,时常告急。在危难之际,他运筹帷幄,克敌制胜,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也倚以为重,在军事上的成就与范仲淹齐名,世称“韩范”。在他的一生中,朝廷多故,危疑迭起,不少人只求自保,而他却知无不为,不计成败,殚精竭虑,坚贞不悔,从而成为当时朝臣的楷模。
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是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韩国华累官至谏议大夫。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抚养。韩琦自幼聪颖过人,风骨秀异,史书上曾有这样的记载:“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正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不到二十就考中进士,并且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属山东)。在景佑元年(1034年)九月,韩琦又升迁开封府推官。次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谏。
韩琦在担任谏官三年时间内,敢于犯颜直谏,诤言谠议,只要看到有违国体、有违法纪就要上书直谏,从不顾个人得失,这样在短短的三年间,韩琦就曾上过“前后七十余疏”。特别以宝元元年(1038年)他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为知名。当时灾异频繁发生,流民大批出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对此毫无办法,没有什么好的对策,从而使人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看到这样的情形,韩琦接连上书痛陈四人庸碌无能,有损祖宗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让这些庸臣在其职位上,要另选贤能。皇帝看到这个奏折,认为韩琦的上书说得极为有理,结果这四人同日罢职,从此韩琦便名闻京华。他还对各种不良风气像行贿受贿、巴结缝迎进行了严厉的抨击,特别是那些官场上的腐败现象,他便是看不进眼里,上书请求宋仁宗能够从朝廷的内部开始节省费用。韩琦的这些勇于直谏的作风受到了当时许多正直大臣的称赞,名相王曾称赞他说:“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
韩琦不仅在朝廷政治上有很高的建树,在军事方面也作出了相当杰出的贡献。自从原来臣服宋朝的西夏国王元昊称帝,公开与宋朝对抗以来,与西夏邻界的陕西形势就非常吃紧。韩琦从四川刚回到京城,就向朝廷详细剖析了陕西边备形势,随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元昊大举围攻延州(今陕西延安)。韩琦大胆推荐被诬为“荐引朋党”而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的范仲淹。五月,韩琦与范仲淹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充当安抚使夏竦副手。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在对西夏用兵的策略上,两人发生了意见分歧。韩琦坚持强硬立场,主张进攻,与夏军决战;范仲淹则力主防守,反对贸然进攻,主张持久防御,在加强军备的前提下,乘便击讨,不赞成深入敌境的进攻战。夏竦难以定夺,即派韩琦、尹洙到汴京以攻守二策进呈朝廷,请仁宗自己决定。仁宗幻想一举解决问题,于是决定采用韩琦攻策,并下诏鄜延、泾原两路会师,定期于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进攻,后从范仲淹请求改为春暖出师。但是韩琦贸然出兵,并且用人不当,使宋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而其本人也调职他用。后来,宋和西夏的几次作战都以失败告终,庆历二年十一月,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韩、范二人屯驻泾州(今甘肃泾州),共守西部边疆。自从上次失败之后,韩琦就开始信服范仲淹守议,两人同心协力,互相声援。由于两人守边疆时间最长,又名重一时,人心归服,朝廷倚为长城,故天下人称为“韩范”。边塞上传诵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早期的韩琦看到朝廷诸多弊端,极力主张改革,他曾经上书为当务之急为:“一曰清政本,二曰念边计,三曰擢材贤,四曰备河北,五曰固河东,六曰收民心,七曰营洛邑”。接着又陈述救弊八事,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官,去冗食。这与范仲淹的主张非常一致,这样在范仲淹主持下,韩琦、富弼等人积极参与政治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韩琦在任陕西抚使的时候,爆发了农民起义,他调集西北善于山地作战的官军,迅速镇压了起义。同时鉴于灾情严重,他还采取了一些果断措施:选派官吏分赴各州县,发放官粮赈济饥民;减免各种苛杂的赋役;考察官吏,贤能的提升,庸陋的罢免;将军队中老弱不堪征战者淘汰1万余人,以减少用费。后来由于朝廷的顽固势力的反对,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对于范仲淹、富弼的被贬谪,韩琦挺身而出,据理辨析,但没有结果。后来在地方上任职时,他也是治军有方,理民得力,深受百姓的爱戴。
在后期的政治生涯中,韩琦参与了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并且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在宋仁宗确立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在宋英宗与曹太后的关系处理上,他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后期的韩琦在政治立场上有了重大的转变,由以前的激进干戈者变成了因循守旧的保守派代表。他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反对青苗法,还对“免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反对意见。在对外关系上,韩琦一改从前的强硬立场而日趋软弱妥协。当时宋和契丹在“划界”河东问题上争得不可开交,韩琦上疏神宗,认为宋在边防策略上主动进攻,积极防御之事,“如将官之类,因而罢去”,以换取边境安宁,求得暂时苟安。
熙宁六年二月,韩琦还判相州,第三次为官家乡,终于实现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的愿望。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神宗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元勋”。谥忠献,赠尚书令。
(作者:曹阳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