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恩泽太行
恩泽太行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3/12/19 8:30:51 来源:安阳市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历史如同一面镜子,照亮着国家与民族行进中的兴衰得失;人类伴随着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中的万物,曲曲折折地演绎着说不尽的喜怒哀乐。中国共产党诞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两者曾为深重灾难中残喘的中国各族人民,办了许多好事。比如实行耕者有其田,各族男女平等,比如安民除恶,比如清洗国耻,赶走列强,保卫大好河山,百姓得以安享太平……正是这些强国益民的盛举,中国共产党才在各族人民心中树起了无以伦比的光辉形象,男女百姓从心底迸发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正是中国共产党的许多英明举措,才使中国各族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爱国如家,抹去了“东亚病夫”的屈辱,堂堂正正地屹立于世界之东方。可是,一个50多个民族12亿人的大国,一片900余万平方公里的山川水早不均的土地,有多少事情急待去做又不能不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甩掉贫穷,一为步入世界工业先进行列,那千头万绪,那纷繁错综的各色事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就在这多种多样的艰难困境中,党和国家仍然惦记着贫穷的老区、山区人民,尤其是那连饮用水都十分困难的百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惑之年的“八五”国民经济计划中,在国家财政十处紧缺的情况下,国家拿出了几个亿,一项以工代赈解决人、畜用水工程,在喧闹的经济建设中,默默无声地进行着。至1995年底单安阳市所辖的五县四区就投入了7000万元,国家以工代赈2270万元,完成了316项工程,解决了24万人饮用水困难。24万人在全市500多万总人口中虽然是少数,但这是救命水、致富水,这是干渴中的24万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是党和政府关怀群众疾苦的大行动,历史上官为民引一泉水,掘一眼井,挖一个池就要竖碑立传修庙宇,这7000万元打成的222眼深井及其它工程,该怎样记载下来传给后人呢?

    这一方土地不寻常

    沿京广铁路南下过漳河、北上至朝歌,这中间有一块华北大平原的边缘地,它西托太行、东依卫运、南临黄河、北有漳水扼守。历史上黄河北三颗明珠彰德、卫辉、怀中的彰德府,就管辖着这一块。大概是远古漳水之滨水草丰盛五谷盈裕的原因,3000年前盘更才不辞辛劳倾国之力迁都到这里,形成了至今开掘不尽的殷商大文化、汉文史祖甲骨文。而后魏、吴称雄的铜雀台,西门豹冶邺,而后齐、魏战乱兴建在太行山巅的教场、藏兵洞、高欢宫。及至水冶、东冶、丁冶、铜冶等许多延至今日的名村和名镇,向人们召示着汉至明朝两千年间这一代开采冶炼的鼎盛,兵家必争之要冲。当年百姓们为西门豹引漳十二渠、济民建造的庙宇,至今虽然仅留下三块模糊不清的残右碑,竖在安阳城北巧公里远的丰乐镇田间,但那是伟业,是一页光辉灿烂的历史。再后来引中州名镇水冶珍珠泉水灌溉,出过一位中原首富“二天爷”,富至72盘龙拉磨(水磨),99顷不靠天,老天8年不蒋雨他有10年陈粮仓。他的堤是铁耙把铜水灌,累死龙王也冲不坏他的岸,卖个金门搭链也能活三年,要想叫他穷除非是天塌龙叫唤。及至近代袁世凯看中这一块肥沃宝地,隐居洹上垂钓,并葬于此‘国民党的新五军、四十军,两个军的兵力常年驻扎,相中的也是这一块肥肉。

    但是,肥中有瘦,富里有穷,在彰德府和今安阳市的辖区内,历史上水旱、荒蝗、战乱、一兵盗样样具全。城东25公里外即黄河故道,风沙盐碱遍地;城西25公里起即太行深山,峰峦沟谷纵横、南太行虽史称雄、险、奇、秀尸却是一架干山,水源奇缺,荒早连年。但由于人类的无止繁衍,在这干旱的深山野谷也早有人烟所至,全为求生及战乱所逼。演化而成的居点山村,处处又曾竖起过块块警示后人的防旱、度荒、节食、惜水的碑石,数以千计。翻开林州、安阳等县志书看,几乎每个日寸期都记载着旱,大旱,无禾,绝收,饿殍遍野……就近的有光绪三年大旱,人吃死尸;民国九年大旱,十室九空。1941年2月大旱,吃光树,叶、草根,吃观音土。正像明朝大学士阁老郭朴告老还乡后,在安阳城故居楼上目睹的:“点点灯火坐高楼,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楼上来饮酒,几人檐下泪水流。”

    水,人类生存的必须之物,干旱严重困扰着安阳西部太行山里的百姓。历史演绎几千年,世态变了又变,但太行山区依然干旱、数以万计百万计的百姓依然惜水如油,在千渴中残喘着。在这片J土地上,尽管建国后修成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引来了漳河水,修成了幸福灌区、跃进渠,国家投资在漳河的出山处建成了可蓄8亿立方米的大水库,但气候越来越千旱,漳河水一年比一年减少,那库那渠引蓄的水是有限的,远未能把深山高山上的百姓的饮用水解决。全市33个乡镇中的335个行政村近26万口人,生活用水仍然极端的困难。这些人每年远道翻山越岭取水,出现远故土逃水荒,为取水拐亡人命,妻离子散,其穷困悲惨艰辛是令人心寒的。我们曾顺着西门豹冶邺的引漳渠大概的方位,路经“二天爷”之故居,进入峰峦叠嶂的太行山,山里人民质朴,但多处在贫困中,归结之根是无水二古人云.“水为财”,自然没水别的也就什么也谈不上。我们驱车在深沟、山顶行进大半天,路过一个名燕花水的小山村。当初是燕子衔泥筑巢在岩石上咽下点潮气,看到这点潮气厂求生的人才择居下来的。燕花水背后是高山,上到那高山顶脊时,已有凌空出世的感觉,满目山,望不尽的山。但在这远离人烟的地方,却垦出了一层一层的小梯田,大块没一分、小块只桌面大,块块长着禾苗。一站在这里已望见深谷中的漳河,似在眼下,距离却有几里远。漳河已经不是河,看不到一泓水,一有的只是一道弯曲的深谷。山脊的这一方也是一道沟,人称马笸箩沟。远远地望见一组古堡式建筑,那多边多角多层不拘一格的构架、全部用清一色青石砌成,石棱凿印很清晰,既典雅又凝重,如果在欧洲,不用说一定是古堡或者显贵富翁的别墅。但这里居住的却是普通又普通的最下层百姓。这里的李氏家祖一百年前从河北省武安县逃荒而来公还懂点医道,在这沟里帮人种地又医病,大旱年头几次外迁又迁回来,原因就是这里有几片山地能糊口。从那坚固的石砌房舍可以看出来,,是想在此千秋万代立业的。但是没有水,连吃的水也没有,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五六户人家十几口人,已经各找门路全部外迁了。屋旁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女孩,牧放着几十只羊。小女孩很灵秀,但问她什么她也不说话。房内的石地上躺着女孩的哥哥,另一间屋内圈着几头牛,原来是迁到了十几一里外后兄妹俩还舍不得生养一他们的故土;还常常赶着牛羊来故居旁放牧。马笸箩沟,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难以承受的辛酸。

    从马笸箩沟下行5余公里,绕过两个大山头,见到一个村落,名为杨家河。名字甚好听,但没有河,四面被高山围着,土地全部开垦在山坡上,严重地缺水。杨家河是个较小的行政村,全村140户,分散在3处。在政府的帮助下,这样的山村也打深井,解决人、蓄饮用水,否则百姓们就得翻山越岭几十里到漳河里取水,一切被贫穷的高山困扰着。但深井打成了,国家支持了10万元;村民们仍然缺钱配套把地下水用起来。

    走出杨家河深谷后,眼前突然开朗能喘过气来了。极目可望见安阳市,但仍然在海拔几百米高处,是太行山的余脉形成的大岭,统称为横岭。此岭很浑厚,起起伏伏放眼望不见边,粗看如同西北高原的塬。但这源不是土,也不是青石或花岗岩,几十米下,全是桶大碗大
的卵石。这方圆几十里内也没水源,说不清干旱了多少个世纪。一是天上水存不住,落在地面很快就渗漏掉,二是地下水太深,除去打煤窑上千米有水,别的再没发现水。横岭被人们习惯地叫成了红岭,也称45里火龙岗,一那意思是这岭像火焰山一样,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但这大岭上也住着安阳县儿个乡的10来万人。这些人祖祖辈辈在这岭上忍受着干渴,因务这里有世代人血汗开垦出来的赖以生存的土地,,有修造起的遮风避雨的石屋大岭的顶端有一个村庄名东水,名字也十分好听,但是没有水,没河更没泉,连一眼活水井也没有。全村2000多户7000多口人,在严重干旱缺水中是怎样忍受干渴度日的?在荒旱中由三户五户发展成如此之大的村是奇迹,这不是寻常毅力可及的。

    从东水村沿着历史上的官道再向西,进入林州地界后有个大井村。村名也是大方吉祥的,但大井村的大井也是徒有虚名。大井的井口直径虽然有两米,但实际上是一个渗水坑,只不过是雨季渗进去的水多些,来水面积大一些,平时勉强供着周围几个村用水,天气稍微一旱就得排队等水了。常常一天一夜等不上两桶水。为抢水、争水,生气、吵架,人命官司,什么样的辛酸事都在这大井边出现过。天大旱时天空不落雨,高山无渗水,那大井就干渴了。至今那巨石砌起的大井的井口依然很醒目,麻绳从井里拉水扯水在巨石上磨下的三寸五寸深的无数道沟,在无声地向后人诉说着缺水的悲渗。

    在上甘岭战役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孙占元烈士的故乡,不少到过那里的人发现一种意想不到的事,别的地方的小学生上学是背书包,或者带一点干粮,条件好的还会带饼千带饮料。这里的孩子呢?他们从四下走几里或十几里山路到主村来上小学,除了学习用具外,有的沿路捡一捆柴背着户手里还掂着一瓶水或一壶水。为什么?.因为这高山上水太缺了.谁家也无力供起小学生解渴的饮水。50年前孙占元的父母在干旱中双亡后,孙占元就是支撑着干瘦的身躯丛这块干旱的土地上逃荒外出流落异乡的。

    茶店乡元家口村原来是个不错的村庄,但由于近年来干旱严重没水吃,几年 600多口人外迁了200口。群众心不稳,干部很悲观,村里的各样工作很难搞,唯有计划生育人口控制指标年年好。

    姚村镇的水何村,由于严重干旱缺水用,一个行政村三年没有办喜事,没娶个新媳妇…

    水,严重于旱形成的缺水,缺少维持生命的饮用水,把占安阳市1/2西部山区中几十万人推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

    好公之士今多在

    1991年,国家以工代赈解决干旱地区人、畜用水工程启动后,安阳所辖5县4区是严重缺水的村镇,按要求都申报了项目。这工程为33个乡镇335个村庄近25万口严重缺水的百姓树起了改变面貌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在严重干旱缺水而又贫穷的困境中看到了希望这些地方,历史上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曾经不惜代价寻水、找水、引水,打旱井、早池、水窑,挖山泉建水库,接天上水挖地卞水引河中水,世代付出生命流淌血汗,但最基本的生活用水至今未能彻底解决,而且随着天气干旱现象日益严重,维命之水也日益紧缺,以致使得部分人丧失信心,精神不振,意向外迁。所以,代镇工程进行中也有着一番十分艰难曲折的经历。

    安阳县南磊口村,地处安、林交界的一个大山岭上,历史上干旱缺水源,世代人靠远道取水、借水、用粮食换水,甚至四处偷水来维持生命。在这里,村干部上任后都知道自己有个责无旁贷的大任务,就是想法为群众解决水,谁都把能解决了水为最大的荣幸。可是,南磊口村三任支书全力以赴带领群众打深井,留下的却是四个干窟窿。头一个支书抱着钻井杆哭起来,第二个支书气得在炕上躺了整7天,第三个支书又打井,留下个干眼后,发誓再也不提打井的事。他知道磊口村人已经被打井伤透了心,耗尽了力。可是,不打井到哪里取水,没水全村几百口人怎么活?乡政府对磊口的情况很清楚,便派管农水的副乡长专门到村里做息想工作,并答应国象以工代赈和乡政府要格外对他们支援,但是就这样支书也不应承。第一,他知道全国缺水的地方那么多,国家也有国家的困难;不能全依赖国家。第二,即使有资金;如果再打个干眼呢?党员会、干部会护群众会并了好几天,一直行不成决议,最后乡长想了个绝招儿。吃过晚饭就把全村党员干部召集在一起。他说村看村户看户,全乡缺水的村都在国家支持下积极解决水,你们要想叫群众有水用,唯一的希望只有打深井,这一次打井不打井责任全部在你们。可是,尽管乡长的话说得很严重,仍然没有人表态,都唉声叹气没信心。会议一直闷到大半夜,早有人打吨或提意见要散会。乡长却突然说:“如果你们不应下打井,会开到天亮,开三天天夜也不散。”他这话说得一些人笑起来,可是还没人表态。又闷了好大阵,支书才站起来说:“既然乡长已经把话说到这个地步,大家也别白熬瞌睡了,那就再打一眼井试试吧。”山里人说话算数儿,应下的不会改。支书回到家里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一早便召集村里人统一思想作具体安排。又找专家定井位,拉钻机开工。全村人用背水一战的精神,把人力财力全用上。这一次井打到400米深见了水,时出水50吨,不仅够全村人饮用,还解决了伦掌乡西何坟村10几个企业缺水的困难。地处横岭上,从1982一年就在政府支持下打深井、也是三任支书上任后就为群众解决水,可是,三任支书留下的是11个干窟窿深井。横岭一带的地质构造很复杂,外表看是山岭,钻机钻到地下几十米至100米深时,遇到的全是卵石层、钻头下去直转圈,不下进,而且经常卡住钻头无法再提升上来。何坟村打的11个深井全是这个样,周围的村庄打井时也出现这情况。有的几十米深就停了钻,有的钻头卡在了井下。村支书何永发、曹林书等人不辞劳苦一心为群众打水井,一眼不成再打第二眼,可是一眼一眼都伤心地失败了。单为找钻机到新乡、郑州、河北省跑了十几个地方,后来钻井的人都知道了这里地质构造很特殊,请谁也不来,为请钻机不知说了多少好话跑了多少路。有的费尽口舌请来了,钻几十米深遇到滑石蛋就要走,有的没拿到工钱、油钱也要走。有的白天晚上派村里人看也看不住,就偷偷把钻机拉走了。钻井队的领导来给村里人说好话,求村里人行行善放他们走,村里人也给他们说好话作揖磕头求他们打出来救命水,常常闹得相互很被动下不来台。后来村干部又不知说了多少句好话,连求带哄从上天助村请来了个钻机,村里人幻想着,这上天助有天助着呢,大概会打出水来,可是打了50米深就被卵石卡了钻头,无论村里人再说什么好话给多少钱也要走,无奈中全村人出力流汗把机井口开大,全部人工用砖圈了30米深,又向下钻了30米还是没办法再钻下去,上天助的钻机运走了。钻机运走后,村里人很失望,但党员干部没泄气,村支书村主任抹去眼里的泪水,对群众说有国家支援,乡政府支援,我们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群众打井找水。于是又不分昼夜四处找她质专家看水,找二钻机,最后找到了河北省遵化的钻机,费一尽了周折,终于在1993年4月19日,西何坟村人见到哗哗流淌的机井水,全村人把这一天定为西何坟村的大喜日,唱大戏,扭秧歌,并从有水的那一年起,每年的4月19日西何坟村举行一次物资交流大会来庆祝。

    横岭的西部东水村,全村2000多户,7500口人。这么大一个村庄在历史上就干旱缺水,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村一次送一个连青年参军上前线。原八路军52团的战士大部分是东水人。几次到村里来带兵的军队干部都跟村里人很熟悉。全中国解放后,东水村依然严重干早没有水。村里有个老支书叫杨改朝,他耿直无私工作又有瑰力。外边人都知道东水村有个黑支书,,意思是他像包公一样脸黑心明亮。他在村里当了几十年干部,群众都很尊敬他,只要是改朝交待的,群众丝毫不打折扣就去办。解放后,他带着村里人不辞劳苦找水又打井,远道去修渠,各种办法都用过,心血精力也费了不少,但是,东水群众的饮用水没解决。这水成了改朝的心病,年近六旬的人还像青壮年一样不分昼夜地奔波。只要一沾到水的事,他就是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去抢着办。他心里有一个主意,不给群众解决了水他不能歇脚,对不起群众、一算是白当了几十年东水村的带头人。1983年全县在西部山区搞解决饮水的试点,他积极响应,亲自带领群众打深井,打了4眼200:米至300米深的井,但只用了一年都干了。那时候市、县组织10部汽车给东水村送饮用水,杨改朝脸上火辣辣的.比群众打他还难受。全村战争年代28位烈士长眠在地下,他们用鲜血保卫了这块土地,他却没有给群众解决了水,心里多沉重。国家以工代赈为东水立项后,他又不分昼夜拼着老命干,唯一出路还是打深井。井位换了一处又一处,钻头钻到火沉岩时,8个小时钻不下一公分,几班钻机都是不要钱也要走,改朝的眼泪往心里流,几十年来他为群众找水受的磨难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但是他挺着又挺着,终于打到600米深外见了水,被称为太行第一井,总投资139万元,国家以工代贩支持了80万元。1994年全村家家户户用上了一自来水,改朝把村支书的担卸了,他说他老了。但是村里群众都很留恋他。我们接触到的县、乡主要领导也在说:“这么大一个村,比领导一个乡都困难多,还得让杨改朝再上任干。”

    东水村和林州市界,顺着历史上的豫晋大道向西去,约10公里便是东岗乡的后郊村。东岗乡是林州市最干旱缺水的一个乡,全乡5万口人的24个行政村,村村人、畜用水都很困难。请过许多地质专家来考察,一致的结论是东岗乡地表无水地下也无水。河北省的地质专家阎凤贺为给东岗人找水,甚至不惜劳苦自费考察了半月,从漳河的河床断层一直考察到后郊村,他说东岗这一块地层与周围都不一样,100米下是无水岩层,要想打出深井水都得穿过这岩层到四五百米下。后郊村由于干早缺水,历史上外迁外流的人很多,再加上是革命老区的因素,解放后在全国各地工作的同志也不少,而且工作在水利战线上的人尤为多,从乡水利站一直到中央的部委,各级水利部门都有后郊人。参军转业,调干,迁升,学习深造,就业等等各种渠道,各种方式,从严重干旱的后郊走出去,工作在水利部、水利勘察设计院,省、市厅局,以及黄委、海委、国家大型水库的后郊人,谁能忘掉记忆中的干旱,缺饮用水的辛酸,谁能不为家乡父老解决用水出一份力献一份心?三年五年几十年,十次百次几百次,有的人不远千里来为家乡勘察水源,有的利用节假日来尽义务设计工程,有的人捐资捐物,有的人公务不能脱身,多次来信献计谋策,可是不知众人花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直到90年代初,后郊村依然严熏干早缺水,天气大旱时后郊人依然远道十几里几十里取水,政府组织汽车送水,群众排队按人头领水。我们走进后郊村,后郊村多数农户的房舍破旧,与别处的改革开放的崭新面貌形成鲜明差异,村委会坑洼不平的小院内几间老式石窑平房,和解放前的穷家院落一个模样。我们有点诧异地问起缘由时,村里的干部群众都是说:财力、物力全用在解决吃水打井上。80年代头一次打深井钻了300米深没打见水,还债卖掉了车马等公有财产。第二次又卖掉了小队房屋和树木打井,又钻了几百米深还没打见水。第三次群众集资、村里公款全尽还欠下几十万元债务,请专家求钻机还是没有打见水。这时的村干部一说打井心里就害怕,群众有的找门路外迁,有的外出挣钱谋生,多数人悲观失望听天由命。在这万船无奈的情况下,“八五”以工代赈工程又给了后郊人新希望。在各方面支援协调下,河北省遵化市的地质专家阎凤贺二次来到后郊村。后郊严重干旱的情况时刻留在他脑子里,更被后郊人倾家荡产寻水的精神所感动。他不辞劳苦周密察看,翻阅许多地质资料后,再次认定后郊能打出水来。他对村里的干部群众说,上一次我们在这里没有钻出水,失败了,事隔一年后有国家以工代赈的支持,你们也在困难中缓了一口气。这一次我再定一个新井位,钻不出水来一分钱不要,钻不出永来我不走。后郊人又提心吊胆在艰难中磨砺了一年,这一次成功了,钻头钻到500米深处,时出水40吨,后郊人终于用上自己地下抽上来的水。

    与后郊村相距5公里远的北木井村,历史上干旱缺水程度和后郊村一个样。这个村祖传人人会石匠,遇到天干旱时就挑着石匠家具向外走,远到几百里上千里外去找水喝、找饭吃,听到家乡落雨后才赶回来耕种贫脊的山坡地。建国后这个村为寻水找水费过大周折,有的人为引水送了命,有的人为找水伤残了身体。“八五”工程立项后也是打深井,全村人盼星星盼月亮地日夜盼着见到水。在打深井中带领群众冲锋陷阵的是年近60岁的村主任常春贵。他盼的是在任职间能给全村人解决了水,全村2700名老少不再远道取水。他不分昼夜地劳累,单为供应钻机养水这一项,就算不清跑了多少里路,说了多少话,求了多少情。本村没有水,全靠到远处去求人去买水。因为村村都缺水,停一次又浪费钱又误时间。但他已经铁了心,没有被困难吓住,一项一项费心费力去对付,自家的事情全放一边,连自己的身一体也交出来了。他爱人去世后,一是家务忙,二是没人细心照顾他饮食。他没明没夜为打井忙,吃饭靠不着时一候,饿一顿饱一顿,和他一块劳累的村干部已经发现他一力不从心了,他还说没事儿。后来有人看到他整天整夜吃不进饭喝不下水了,他还是说没事儿。他几次身体支一持不住时坐在地上喘口气就又起来忙事情。这个村供应钻机的养水多数是从几十里外运来的,常春贵组织村里8个小拖拉机、2部汽车、3个马车、7个架子车,日夜远道运养水,单从供养水一项就花款18万元。但是北木井人不惜一切代价苦熬了8个月,打成了一眼524米深井,北木井村的缺水面貌从此改变了,但是常春贵积劳成病躺到了病床上,他被做了食管癌手术。

    在小王庄。小王庄是林州市最北边的一个小山村,处在大山的脚下,背靠着海拔千米高山,面对河北省,目望着村下的漳河,虽然河从门前过,这村子世代也缺水种旱地。漳河渐渐地断流变成季节河以后,河床几乎整个裸露着,小王庄的饮用水也就更加困难了。国家不会忘记这些条件困难的山村,以工代贩也为他们立了工程项目。山里人是厚道的,对国家的恩德是出自内心感激的。全村人积极投入搞提灌引漳河地下水,52岁的杨怀顺在悬岩峭壁上施工中献出了生命。

    在善应镇冯家屯。

    冯家屯是历史驻扎军队的地方,但由于严重干旱缺水源,发展至今村子还不大,没水各业难兴旺,‘村民就特别贫穷了,人穷了抬不起头,什么事情也走不到前边。特别严重的是年轻人娶不上媳妇,没有女人就得断烟火。年轻的村支书上任后,雄心勃勃要带领群众改变家乡的面貌他光棍一条无顾虑,费心费力一心要为群众解决水,埋头苦干了几年,一直到国家以工代娠在村里打成深井有了水,他已经是37岁才结婚。

    在伦掌乡的杜家岗村。村支书杜世敬是会被后人永远怀念的。杜世敬出身很清苦,勤劳折腾了大半生没有为自己建卞个安乐富裕的家,杜家岗村穷,他怎么能只为自己去致富?他担任村支书后,把心全操在了为群众解决吃水上。在以工代赈工程鼓舞下,杜家岗人也选择了打深井,一除此再没有办法能从根本上解决村里人饮用水。杜世敬也是年近60岁的人,但他人老不服老,他对群众表态说,如果给村里的人解决不了水,他死到九泉也不安生。杜家岗在打井历史上,也是连续打过4个干窟窿都没见到水。头一次打了百余米深卡住了钻头,钻停了;第二次选井位又开钻还没钻到100米深又卡住钻头,提钻杆时钢线绳被拉断,钻杆没提上来又砸伤了人;第三次、四次,最后一次杜世敬为请钻机跑到河北省,为贷三千元买钻机用的油,他四处求人托情,多次见人就掉泪,甚至要跪下磕头,他为钻机日夜不停,10天半月守在钻机旁,连家门都不进。一次下大雨他家屋里漫进了水,他女人慌乱中用瓢往屋外舀水,几次有人劝他回家照看一下他不回,后来屋墙被雨水浸倒,房顶塌了一半,他还没回来。雨过后他回村拿东西,才到家里看了看,间老伴砸伤人没有。老伴哭着说人没砸伤,房塌了,还咋住?他说没砸伤人就行,房塌了咱以后盖。说罢就又往机井上走了。在资金最困难时,杜世敬曾经破着老脸托人情到河北省借钱。机井打成出水后,全村人十分感激杜支书,见人就说他为群众办了件大好事。接着,安水管配套,杜世敬还是没明没夜不歇气地指挥,砸伤了脚也不去包治,他几次昏倒在工地上。最后一次是脑出血,他昏迷中被村里人送进了医院,书记、乡长赶到医院去看望他,他已经是两眼噙泪说不出话来,不省人世了。5日后,杜世敬与世长辞了,全村群众加上县、乡干部和邻村的人,满街满巷的人在送别这位老支书…

    316项工程316支歌

    安阳市“八五”期间以工代赈工程进行了整4年,4年中经过干部群众不懈的努力,95%的工程已告竣,解除了24万人严重干旱缺水的危机,生活、生产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4万人的精神面貌也随之一新,这工程是恩泽千秋的,每一个项目都有过一翻艰难曲折的历程,留下了一首动人的歌。

    其中,较大的引水工程有林州市的原康乡。原康乡132平方公里,36个行政村,总人口近4万口,其中纯山区有80平方公里,人口仅一万。13个行政村管辖着240个小山村。这240个村庄全部没水源,人们靠天上落的雨水、雪水,远道找水、取水勉强维持着生计。也有些村庄人走后留在山上一片断墙和屋基,但这些村名庄名已经被人们渐渐地忘掉再不会有烟火。一万口人就生活在如此的困惑中。“八五”期间在各级政府支持下,设计了从水库引水到13个行政村,采用地埋管道解决这一万口人用水。这工程是宏伟的,其艰巨程度也是可以想象的。在崇山峻岭悬岩峭壁上要埋下几万米管道,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为完成这一工程;各级政府领导都几次到现场,水利部门更是责无旁贷做具体工作。乡水利站几十名职工除一人留下看门照料全盘事,其余的人全部上丁山,吃住在高山上。这形势给了干早中的群众极大的鼓舞,百姓们有力出力有物献物,集资筹粮全力投入了施工。4年中干部群众挨饿受冻苦干在高山上,终于换来了梦寐以求的巨变。1996年初水已经送进了9个行政村,5000人用上自来水,几十个总产值上千万元的小企业有水后运转起来了。石家庄的王老婆婆摸着院里的自来水龙头对人说:“这等于国家给了我一个孝顺的儿子,啥时用啥时有,可比用儿子去挑一担水容易。”

    引水较小的工程有水河村。水河村原有200余户700多口人,尸因为严重缺水已经外迁几十户剩下400多口人,到了两三年不响鼓娶不来一个新媳妇的局面。为了生存远道取水人伤亡,为了解决水打井修池挖泉啥法子都用过。这一次在国家以工代赈支持下,村里人下定了决心,要从十几里远的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引水。那引水管道几乎全埋设在悬岩峭壁上,是村里人腰系绳索一锤一锤开凿出来的。为了引水村支书范景坡几次制止不住眼泪当着众人流下来。为引水凿石村主任杨秋明在没人烟的荒山住了40天,为引水77岁的老党员范明贤和王守忠等几个老人起早贪黑赶着毛驴往山上送沙送水泥。77岁的王味三有4个儿子,因为村里缺水,全都迁到外地。其中三个儿子落户在近千里的山西省。他听到村里引水时返回家,积极参与搞工程,水进村后他一个人过日子,再也舍不得离开故土了。1992年底水河人户户用上了自来水,除人、畜饮水外,他们又惜水如金地建成滴灌栽了70亩苹果树,30亩木瓜树,15亩杏树,30亩板栗树。养了1500架香菇。1995年这两项收入已达30万元。接着又养猴头,办制菌场,扩大铸造厂,一举成了全市科技示范村、精神文明、先进党支部、农林致富村。

    安阳市在解决人、畜用水工程中,多数是打深井,最深的是东水村的“太行第一井”。井深601米,投资124万元,一眼井改变了面貌,解决了7500人用水的困难。最难钻见水的是安阳县的火龙岗、林州市的东岗乡,这些地方地质构造很特别,都是钻了几个井位才见到了水,有的在省内外找四五个钻机。安阳县马家乡的岭头村,建国后11任村支书都带领群众解决水,直到这一次国家以土代赈支持下才打深并见到了水。村干部已下定决心准备两级提水把水抽到山头上,使2700口人都吃上自来水。北庄村几次换钻机点井位,没有打见水,1995年又新钻一眼井,已经钻到了450米深还没见水,百姓在艰难困惑中,钻杆还在转动着。

    林州市合涧乡的路家岭村为解决吃水困难,1982年就开始打深井,整整打了10年打下3个干窟窿没有见到水,村干部一提打井心里就害怕,每逢选举干部时都推脱不愿意当。10年中群众自谋生路外迁300几十口,留下700口人苦熬着。这一次以工代赈扶持下,县、乡干部多方面做工作,群众咬着牙用背水一战的精神、从山东省请来钻机采用风险联保合同的办法,机井打出了水,路家岭人有了新希望。

    合涧镇还有个孙三沟村和五龙口村,这是总共不足300口人的小自然村,虽然相离只有二三里,但归两个行政村所管。这两个小村都严重缺水,但是解决水一是没水源,二是没力量,这特殊的情况加大了解决用水的困难。党和政府不能因为村小就不管,更不会村小人少就不用水,经过水利部门和乡政府多次协调做工作,最后决定两个村合打一眼井,群众很满意。两个村的村组干部不辞劳苦地奔波,群众集资又出力,1994年打成一眼210米深并,吃水用水再不用愁了。

    还有个小村子名鹿岭。鹿岭有人戏称它是中英一条街。这个山村的一半归辉县市,一半归林州市,同是归两个行政村的自然村,一辉县的鹿岭有了水用后,林州的鹿岭人坐卧不稳了,尤其是村民小组长秦书芳,看看人家比比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于是在群众的积极支持下要发奋,要自立更生改条件,每个人先集资300元,以工代赈支援4.6万元,预计30万元可打成一眼井。鹿岭人虽然起步晚了点,但是钻机已经隆隆转起来,秦书芳说我们就是受千难万苦,群众省吃俭用,也要在国家支援下把水打出来。

    还有临淇镇的欠十步村,形容其山大势高,意思是再走十步就接住天了。一个行政村管辖着方圆十几公里高山,2000多口人分布在沟岭坡坎上的32个自然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成亲难,办事难,买卖东西难,生产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这里几乎全占了,这样的条
件下的百姓自然不富裕,尽管解放后党和政府多方面支援各项政策向这里倾斜,但条件很特殊,生活水平依然落后一大截,但生活再穷也不能不用水,以工代赈给了这里8万元。8万元对穷困地方的人来说数目是很大的,百姓们感谢政府感谢党,说国家还记着他们。全村人不惜千辛万苦,在高山上挖山泉,修渠道建水池,在高山顶上做这些工程是十分艰难的,虽然一家一户不可能吃上自来水。但大一点的自然村都蓄上了水。即使多走几步路,生活用水先有了保障,百姓们已经感恩不尽了。

    还有石板岩乡的大垴村,在海拔1300米高的山上,解决几十户人用水;还有…

    当官在益民

    历史上有过不少国泰民安的太平景象,那是所得民心适应历史发展及种种因素形成的,开成这样景观的国家少不了一批万人称颂的好官,这些官不是造福于民,救民于水火,就是除暴安民,为民主正义。就水方面说,安阳境内的战国时期即有西门豹引漳水灌邺,有广济渠、惠民渠,有明朝林县县令谢思聪领民引山泉的谢公渠,一后人感恩修下的谢公祠。村镇山野竖立过许多颂扬掘水渡荒引水灌田的碑石。建国后发明了许多新名词,比如,火车要想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全心全意为人民,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些都是指干部而言的。干部,实际上就是历史上的官,只不过内函不一样。近期大力倡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话也是这意思。从水利方面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和边区政府为引水解决群众荒旱之苦,就在太行山里修过抗日渠。一为修这条渠,在战争加灾荒的极端困难条件卞,八路军战士一人一天节省二两小米,资助饥饿中的百姓劈山修渠。建国后在三年特大困难时期又修举世闻名的红旗渠,以及跃进渠、幸福渠、万金渠……这些工程的实现也多亏了一大批苦干实干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好干部。那丰碑已竖立在太行山。

    这一次国家以工代赈工程的实施。又岂能不是各级党政部门,尤其是水利哉线一大批干部,不畏艰难困苦,忍饥受寒,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体现呢?杜家岗村支书杜世敬不单是为给群众解决水,昏倒在工地献出了生命,他任支书期间为解决群众行路难开了三条路,为群众致富植了几百亩苹果树。一水河村副支书77岁的老党员,不顾年迈为引水起早贪黑往山上运物料;北木井村年近60岁村主任常春贵,为打井长期过度劳累,村里人都吃上自来水后,他却躺下做了食管癌手术。冯家屯村年青的支书为给群众解决水,解决不了水,不结婚,一直等到村里有了水,37岁才结婚;岭头村11任支书为给群众解决水,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各级水利部门的干部职工,有几个不是长期奔波在干旱山区的土地上,出主意想办法,与群众同甘共苦。许多乡水利站的干部职工,几乎是整年劳动吃住在穷困的山上,把群众的疾苦当成自己的苦。24万人的生活用水得以解决后,群众从内心发出呼声感恩国家感恩党,也十分感谢水利战线上的数以千计的付出心血汗水的广大党员和干部。在这一工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尤其应该提一下的是老干部袁隆,他从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职位退居后,勤奋了大半生的人该休闲一下了,但他又接任了河南省人、畜饮水工程指挥部指挥长。他每年都几次到安阳来,他不住宾馆,他几乎把所有工程项目都走了个遍,他为每一项工程出主意解决进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他已经是70多岁的人,攀高山,步峻岭,走几步,喘口气,来到太行山上不可能再同群众一块搬石头抡铁镐,但给群众的鼓舞是不可估量的。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远不止是他一个人,是党和国家的委托,干旱山区的群众只要望着他那70多岁的身躯,就感动不已地说:“老八路又来了,党和国家没有忘记咱……”

(作者:李梓瑄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