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阳光、空气、水。阳光和空气对人是无时不需要,无处不存在,这使人们反倒摸视或忽略了她的存在。尽管富有智慧和预见力的科学家们一次一次地皱着眉头十分优虑地告诫人们要出问题了,但对大多数人而言,仍然麻木漠然,照样沐浴着阳光,呼吸着空气,一天天快乐地过下去。惟有对水,人类是有特殊认识的,这主要是因为生命与水之间存在着表面的相对的距离,特别是水不是随时随地都存在这种表现形式,很容易使人们看清她独立存在的价值和状态。早在童年,人类的好多意识都还处在混沌未醒的时候,对水已经知道顶礼膜拜,已经知道择水而居。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地中海沿岸的文明,无不昭示出人类对水的智慧选择。太行山东麓,殷墟遗址向南50公里的“原始人洞穴遗址”被称为“小南海文化”。现在是光岭秃山,粗裂干旱。但据郭沫若20世纪60年代的考察研究,这里原来是一片汪洋,人类洞穴恰好就建在海之西岸。遥想当时情状,一脉青山,千里水国,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甜美幸福。即便是到了现代,我国东南沿海的人口增长速度、稠密程度也不知要比西部高出多少倍。这几年里,我曾经多次在太行山连绵起伏的群峰间游转,发现在海拔一千米的山上散落着三户一铺、五户一庄的村落,当然现在都是人去房空。由于人迹罕至的原因,这些民居大都保持着主人迁徙时的形貌。门框上还有褪了色的“福”字和春联,石碾上好像刚刚扫下米面。空洞了的屋内,土炕依然,墙上多有小儿用木炭涂画的鸡鸟人物。每遇于此,我总是停下脚步,为人类顽强的生命力和生命无处不在的美好而感动万分。同时为当时的人们如何用水而着急,但是等房前屋后转了几圈之后,却总会找到水源所在,这些水一般都很少、很小。有的是脸盆大小的一汪,有的是山崖里滴滴答答的一缕。这真是几户人家的生命之水。昔日逃荒的人们担儿挑女,从山下上来,落脚定居的第一根据肯定就是水了。
沿水而居,应水而生,表现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依赖、驯服和顺存。但是当人口增多,生产发达,水不能够由人任意选择的时候,人类也表现出了十分可贵的与自然的抗争精神。红旗渠就是这种杰出抗争的胜利成果,是生命向自然求自由的壮丽颂歌。“红旗渠”,这是后来贴上去的名字,原来什么都不叫,就事说事,就叫“引漳入林”。一个响亮有力的动词。当我现在以回顾总结的角度,已经全部了解了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之后,此时真感到我屏弱的笔端难以承载下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词汇。“引”字从字形或意会上理解,本来是张弓发箭,拉弦而射的意思。在这里,“引”的内容却要沉重丰富得多。简而言之,就是要把太行山西麓的漳河水,“牵引”到太行山东麓的河南林县来。其间要削平1250座山头,穿越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其中有80公里长的距离在太行山海拔千米高的半山腰上作业。这个“引”字的主语是劳动人民的一双手(参加过修渠劳动的人达到30余万),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时代背景是大炼钢铁过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具体工具是钢钎和铁锤,最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祖宗发明、由修渠人自制的土炸药。当其之时,修渠成为这个县与所有人都有联系的社会问题,“上渠”成为父子、母女、夫妻之间使用最多的词语。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无论干点什么,都是多么大的一股力量啊!可是到了太行山里,在自然面前,这又能算得了什么呢?最恰当的比喻就是“蚂蚁啃骨头”。一个个血肉之躯,一双双百折不屈的手臂向着上帝造物时就造成了这样的太行红岩撞击,撞击,再撞击。表现出人在自然力量面前的主动出击和有效作为。有一句话叫“人定胜天”,虽然一度很流行,但它不适用于红旗渠工程。红旗渠工程是人类运用主观的聪明智慧,在自然规律的边沿上与上帝打了一个擦边球。是在上帝允许但条件十分苛刻的情况下完成的一个壮举。首先是漳河里有水的存在,如果自然界不提供这个前提,一切都无从谈起,虽然距离遥远,石头坚硬,但上游与下游有自然落差存在,渠道挖一点总会低一点。从困难大这方面说,修渠似乎不可能,但有了大前提和基本判断,只要去干,就有胜利的可能。在主观和客观的尖锐对立和巨大矛盾中,人类能够自我做主、拿得出手的对策就是自我奋斗,用血肉之躯去弥补这中间的巨大空当。十年苦斗,1500公里长的渠道在劳动者的手下诞生。水像一个活泼的顽童,被“牵引”着从漳河老家来到原本缺水的她的第二故乡。从此,太行山东麓的这片山地,这方生灵便更多地受起水的抚慰、水的滋润了。大渠如龙、如干,小渠如蛇、如线,群山环绕之间,村舍相望之中,流泉飞玉,清水潺潺,房前屋后,男耕女织,临水浣衣,击波嬉戏。就连田地的格局也因为渠道的纵横交错而成了“井田制”。除了直接灌溉田亩之外,渠水的更大作用在于滋润人的灵性,陶冶人的精神,山文明与水文明在这里交融渗透。有了渠以后再生下来的人,从记事起,就以为是屋后就有渠,门前就流水。我国传统文化中有“风水”一说,我理解就是指山河流转之态,气脉聚散之势对人直接或间接所发生的影响。对这方山地的生灵而言,渠的诞生,水的到来,肯定是生命进化中的重大事件。
作为一个工程,红旗渠已经屹立在太行山上。中国地图为此又多了一条代表水的绿线。但是,对“引漳入林”这样一个巨大动作的结果,名之为“渠”,总觉得束缚了她应有的内涵和外延。字典上对“渠”的解释为“人工开凿的水道”。似乎对于红旗渠倒也贴切,可感情上总觉得概括不了她的生动,她的活泼,她蕴含着的撼天动地的声音、色彩和形状。对于水的载体有多种称谓,江、河、湖、海,井、库、池、塘,其中哪一个更适合红旗渠呢?隋朝时的京杭大运河,也是人工开凿的水道,被冠以“大河”,它与红旗渠相比,所优者长也,大也。若论艰巨,自当逊色。彼在平地,且为倾半国之力的国家工程;此在山上,只是一县人民所为。但是现在真要把红旗渠再叫做“河”也觉得不妥帖了。退而思之,又感欣慰,渠则渠矣,她理所应当占据“渠”中的领袖地位。渠之首,渠之旗帜!
(二)
现在回过身来,昂首仰望太行山腰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建造起来的这个“自然”,人类自己都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她是人在激动中的一次创造,创造过后连创造她的人都怀疑起自己来。这就好比画家创作完一部作品,作家写完一篇文章,或美轮美奂,或气吞山河,那象外之色,那神来之句,怎么会从自己的笔端流出?平静下来回忆铭刻在我们心灵上的一幕幕印记,这奇迹确实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越平静,人类越认识了红旗渠的伟大,也印证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价值和力量。于是,她作为一种独立存在和精神被人们高高地举在头顶,以各种形式传遍四面八方。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的交界地的这个偏僻角落被作为“红旗渠”的故乡而名扬天下。一代人杰周恩来在北京对外国元首们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红旗渠。”李先念引着非洲那个肤色黝黑的总统卡翁达亲自来到了红旗渠上。那时渠上还不通公路,因为修渠者并没有想到日后参观的需要。李先念那次回去后从中央财政直接拨了款项,让修通了上渠岸的柏油路。现在“青年洞”旁,树木掩映的山腰上还竖立着“李先念由此上山”的木牌。江泽民总书记来看红旗渠时正当阳光明媚的六月一日,他站在渠岸上,仰望头顶高悬的山崖,极目三省交界处的连绵峰峦,手提干电喇叭带头唱起了“我们站在高高的太行山上”。随同的中央部委领导、省市各级领导也都一同唱了起来。这不平常的歌声与渠中不平凡的流水声融会在一起,领导和群众,英雄和人民在这里完成了一个千秋不朽的雕塑。郭沫若这位到处写字的大才子虽然人未来过,却贡献了两幅墨宝:“红旗渠”和“青年洞”,至今镶嵌在山崖之上。赵朴初不仅上了红旗渠,而且表现非常突出,这位“修炼之心,不为外动”的佛教会长,面对此渠此水,吟唱出了发乎于衷的赞美:“久闻红旗渠,今朝喜得见……铁擘截其流,逼迫使就范,静随渠道行,蜿蜒绕芳甸……乾转与坤旋,何事不可办。我来备感奋,顿觉腰脚健。”作家李佩甫的电视剧《红旗渠的故事》,相对于这个工程来说,确实是“九牛一毛”,相差甚远,但通过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的载体,使红旗渠远播千里万里。作为工程,她是物质的、实体的,作为精神,她又是博大和抽象的。政治领袖和文化巨子们的光临,使她更加风华勃发。现在她已经成为一处旅游胜地,每日有成千上万,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来到她的跟前,平静心灵,启迪智慧,思考生命在自然中的状态和分量。水道、隧洞、桥涵,连同渠周围的植物、山崖,一并涂上红旗渠的神秘色彩,成为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当年修渠人食宿的山崖,被名之日“神工铺”;“青年洞”上边有一处奇特的山体自然造型,坚硬的山崖在此处表现出一层一层的均匀分布,层层相叠相压,而且越往上越大,越向下越小,每个层次上还都伸一块出来,人在下边上望,看似垒垒若悬,实则坚固一体,千年不倒。这地方也被起了名号,叫“群龟驮山”;渠边上有一处方不过五尺的洞穴,长出了一棵小椿树,本是平凡之物,也钉上小牌子:“虎口椿”。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连新近增添的垃圾箱,只是山里人简单造作的物件,以破筐篓为模具,打上水泥,趁水泥柔软时,随便摘一片树叶贴到上边,叶片的纹络图案被印在水泥上。谁知道游人至此也都大发感叹,讨论垃圾箱的美学价值。
不仅红旗渠本身成了旅游产品,而且它的名字也成了工业产品的著名品牌。郭沫若的“红旗渠”那三个字,随着各种产品普及到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的都市和乡村。烟酒服装,铁路配件,糖果玩具等产品带着红旗渠的信息在滚滚商潮中奔腾澎湃。红旗渠啊,真是不可思议你今天的境地。但是,无论怎么宣传,怎么炒作,你都不会承载不住。千里石砌的渠岸,千里巍峨的太行,方圆数百里受恩受泽的土地,是你谁也夺不走的底牌!
(三)
对于红旗渠的前途,我们可以做出多种推测。水量充足,波光粼粼,永远像一条玉带盘绕在太行山腰,这是人们最希望看到的前景。但是,现实情况更容易让我们看到另一种前途。红旗渠从建成到现在引水情况是:20世纪70年代年平均引水3.7亿方,最高曾达4.2亿方。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引水减少为不足1亿方,其中1998年和1999年才分别为8000万方和6000万方。现在一年内除夏季丰水季节外,很多时间是断流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自然原因,全球性的水量减少。上游的水资源,总量越来越少,而用者越来越多。冷峻和客观的估价是,红旗渠终有一天会变成一条干渠,运送水的功能会丧失殆尽。即便出现了这种情况,她仍然是一个伟大所在,雄风不减,光照四方。那时渠岸上的石头可能会苔鳞斑驳,颜色与自然山色混为一色,树木掩映辨不清渠线的走向。作为人类向自然抗争的记录,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必然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文物古迹之一。那时早已是电子甚或其他叫不上名字的新的科学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人们或许会因为破译这个工程的陈迹而大伤脑筋,因为他们的思维容器里没有这种信息和程序,就像我们现在破译不了金字塔的建筑一样。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时空,不是一套思维推理系统。人们看到山崖上模糊的毛主席语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等遗迹,说不准会产生出怎样的思想成果。现在渠岸上隔一段竖着的一块“界石”,上边标志着某公社某大队修,到那时人们会据此考察这个时候人群的组织和管理形式。渠墙石头上一锤一钎的痕迹可能会让人考察这时金属的韧性和软硬度。根据渠岸上的“工”字缝,会考察我们时代的美学走向。那时,中国的考古学家一定还会列出一个人类重要活动遗存大系表:长城、都江堰、红旗渠、三峡工程、卫星发射基地、克隆技术实验室……红旗渠作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一个突出表现,作为人类在某个阶段的能量标志,其气象,其风范,时间越长,会越抽象,越神秘,最终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复归于博大渺茫的自然之中,复归于天地运行的大道之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