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圣贤老子骑青牛从洛阳而来,在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的灵宝函谷关著写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道德经》。两千多年后,在今天的灵宝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一块镌刻“道德天书”的石壁矗立于旅游区内,这块石壁刻录了《道德经》的全部内容。
石刻位于函谷关景区老子文化广场西侧,始建于2011年5月,历时半年完工。它横向全长365米,高12.3米,整体墙面由众多花岗岩石块镶嵌而成,每块岩石刻有两字,内部墙体则由混凝土浇筑。远处而望,其状若一卷打开的竹简,规模之大,乃世界之最,因此被称为“道德天书”。据景区导游介绍,石壁长与高的数字背后包含着深刻的寓意:12.3米寄寓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老子哲学思想;365米则代表着一年365天无时无刻不在感悟《道德经》。石壁上的经文采用两种字体,上部分采用古朴的篆体文字,下部分专门篆刻元代书法家赵孟的行书《道德经》以此对照。
《道德经》传诵至今,因其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哲学、宗教、政治、文化、养生等诸多方面,被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据有关资料记载,研究《道德经》的著述有2000多个版本,国外的版本也超过100种。在我国出土的历代文物中,从竹简、帛书到石碑,无不反映着人们对这一经典的推崇。在国外,它是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世界文化名著。如今这幅“道德天书”宛若长龙一般 盘踞在老子文化广场西侧,与33.3米高的老子贴金紫铜雕像遥相呼应,格外引人注目。导游介绍,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记载《道德经》,是想称颂它的伟大不朽,表现它是天地间的经典著作。花岗岩上刻下经文能长久保存,象征着《道德经》流传千古。据了解,自“道德天书”完工后,不少游客行至此处都会为这宏大的工程所震撼,纷纷驻足瞻仰,或是默诵经文,或是面壁沉思,在先哲的宏著前感悟宇宙、思考人生。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称赞《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载满宝藏。”两千多年来,其中的名言警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行动格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站在“道德天书”前,面对高大恢宏的石壁,诵读经典道德名言,让人不由得感慨天地之浩大,自己之渺小;让人深思自然之法则,人类之本性,在纷杂烦扰的社会中找到心灵的一片净土。“道德天书”铭刻着永恒的经典,也寄寓着人们心中的道德能够永远传承下去。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