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这是流传在登封告成镇一带的民间俗语。
天心指观星台景区的周公测景台。夏至这一天中午,石座下部四周都看不到影子,表影最短,故俗称此台为"无影台"。古人因此认为这里就是天地的正中心。地胆是一块大石头,在观星台景区西南角,与天心配合,有心就有胆。地胆石是登封的名石,与面壁石、启母石、玉女捣帛石、三公石齐名,因其承载有文化意义而闻名天心地胆的意思是天之中、地之腑,也即天地正中之意。
3000多年前,西周时周公姬旦,在这里用圭、表测日影、定四时、正地中。当年周公以"垒土圭,正地中",称之为天地之中心,又是周代国之中心,更是今天中国南北长度之中心。故,国称"中国",民族称"中华",地方称"中原",又是中原腹地,称"中州"。
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取“大功告成”之意命名。《元和郡县志》:“则天因封中岳,改名告成。”今镇仍以告成为名。周称颍邑。秦为阳城县治,北魏为阳城郡治,唐为告成县和阳邑县治。1958年建颍河公社,后改告成公社。1983年改乡,1994年改镇。古迹名胜有王城岗遗址、曲河瓷窑遗址、阳城遗址、鬼谷洞、周公庙、观星台等。
观星台
前后院共分照壁,山门 戟门,周红测影台,大殿,蠡斯殿等七进 院内复制安装各种天文仪器十多种。
观星台内的测景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遗址。西周时周公旦在此测日影、定历法。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观星台选址在嵩山脚下,是和中国古代地中观念分不开的。
观星台的建造,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2019年教育上推行“研学之旅”,各地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中文化的精髓,天文台研究的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节气发明原理,对指导传统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圭表的作用与原理;日晷工作原理和自己制作日晷。他们动手搭建的日晷模型极大提高了大家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研学导师的详细讲解下,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授时历”使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阳历分秒不差,与现代科学推算回归年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相比只差26秒。“天地之中”的历史意义与价值,还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天文知识、历史知识。在参观后的知识梳理中,面对老师的提问,同学们都能对答如流,朗朗地背出二十四节气歌,而且对天文学知识还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得到老师的一片赞誉。
2019年5月8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暨互联网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就在在登封观星台举行。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的施一公,央视著名主持人、毕业于郑州市回民中学的海霞,这两位郑州老乡确定来到仪式现场担任第一棒和第二棒火炬手。那时观星台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
观星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国家级重点文物。它从建筑至今有700多年,历经沧桑,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用重炮轰炸,屡遭破坏,伤痕累累。解放后,党和政府先后拨出专款,多次全面进行了整修加工,一切恢复了原有面貌。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