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一片瓷上说开封
一片瓷上说开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6/7 10:10:1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不涂不绘,不渲不染,不雕不琢,不镶不嵌,以“极简之美”征服世人的北宋官瓷自她诞生那一日开始,便成就了中国陶瓷史上不可撼动的王者地位。上世纪80年代初,几代开封匠人历经数十年的探索和研究终于将北宋官瓷成功恢复。近年来,开封文化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但纵观这几十年来北宋官瓷的传承发展,真正弘扬官瓷文化,使之成为一种产业并做大做强,将其打造成开封的又一张名片,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
    瓷,出于土。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什么能够像瓷一样,与泥土的关系来得如此直接。
    制瓷如塑人,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土便成了器,完成涅槃,以“微言”传递着“大义”。中国理念、中国精神,在这一片北宋官瓷上都得到充分彰显。
1000年,往前看,似乎是一个遥远而漫长的历程,但其实也只是弹指一挥间。眼前恍惚闪出一个场景,宋代的皇室们原本用的是定州瓷,有一天,宋徽宗在用羹时,突然发觉碗边上有些粗糙,有点儿硌嘴,就不再用定州瓷,转而用支钉烧制边缘光滑细腻的汝州瓷。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他追求精美雅致艳丽,崇尚古色古香。他的书画艺术更是一绝,被世人称之为“瘦金体”,他不满足于别人的烧制,干脆把官瓷匠人招到汴梁,亲自设计出了一个个式样让他们烧制。
    静美含蓄,纯素温润。粉色青釉,温润莹澈,似水;紫口铁足,质朴沉稳,如土。一水一土,那是一种自然的变化感与时空的绵延感。入定了,便有一种境界顿生,恍如一池皱皱的春水,荡漾开来,水波粼粼、涟漪道道;走开了,又被罩在古色古香里,品味着古朴宏伟,高穆浑雅。心仿佛一下子变得很大很开阔,一刻儿涌动着古韵幽香,一忽儿又俏润出沉静素雅;一刹那升腾着“王者”大气,转瞬间又归于简简单单。
    这就是北宋官瓷。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
    宋徽宗喜欢艺术,所以连吃也要讲艺术。 因为是官家独有,专供御用,绝不进行市场交易,所有制品禁锢宫中,高墙耸立,宫门森严,就连文武重臣也只有偶尔看看的份儿。 相信宋时的   百姓,跟现在的百姓差不多,谈起官瓷像是谈另一个世界的事儿,宋徽宗烧制瓷器的窑炉,肯定不会像禹州或汝州那样,炉火熊熊,绵延数里,它也许只是一个窑,也许只是几个,而且位置绝对是国家机密。
    1000年,虽不是太过久远,当我们再次凝视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已无法准确描绘当时的真实。我们只知道,公元1125年北宋南迁之后,北宋官窑便从此销声匿迹。虽然此后南宋官窑应运而生,但烧制出的瓷器在造型、釉色、质地方面都远不及北宋官瓷。
    如此精美的北宋官瓷艺术,难道只能深藏在历史深处,无法再现神韵和魅力的呢?当然不会。 1981年,古城开封重燃炉火。从配方到烧制,在研究者长期不懈的努力下,终得正果。历史的黄沙漫卷后,北宋官瓷,如同中国这个名字,成为一个城市的骄傲。
    2001年4月,开封市3家研究单位的30多件仿宋官瓷精品亮相北京紫禁城,受到专家及游人的啧啧称赞,但遗憾也随即而来。虽然国家、省、市虽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北宋官瓷进行复烧,但随后几年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新品寥寥,北宋官瓷也在市场浪潮中,逐渐沉迷下来。
(作者:岳蔚敏 责任编辑:康玉方)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