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明代布政司 现今保定巷
明代布政司 现今保定巷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6/7 9:23:2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保定巷的历史
    保定巷位于开封城内西部,片街,包括前保定巷和后保定巷,从清末至今变化不大。保定巷约占半个街区,其中数条很窄的小巷又弯曲不直,如果一个人初次穿行其间,可能会迷路,多少会有些神秘感。开封作为八朝古都,明初还作为陪都,称北京,保定巷的名称来历源于开封曾为陪都。
    前保定巷,主街呈“┣”状,南起省府西街,北部3个街口均通后保定巷,东口通大坑沿街。南北主街长220米,东西主街长150米、宽3米至5米,所含自然街合计总长约700米。宋代该街一带为御史衙署,元代为汴梁路官署,明代为布政司署。相传名称来历有二:其一,明初朱元璋曾住此,并商议将国都“定鼎”于开封,故人将此街呼为宝鼎街,后讹为“保定街”“保定巷”。其二,该街清代有保定人居住,建祠堂,故名保定巷,为居民区。后保定巷,主街呈“L”形,东口通大坑沿街,南口接前保定巷,西北部通大厅门街。南北主街长130米,东西主街长170米、宽4米至5米,所含自然街合计总长490米。因该街在前保定巷之北,故名。该街布局大致为“两横三竖”,南、北、东五个街口(现为四个街口)通相邻的三条街。街东北部地势较高,开封人称“高高山”。该街原53号(今6号)许氏宅院保存基本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中共地下党活动点,2012年被确定为开封市不可移动文物,为居民区。
    清乾隆四年(1739年)《祥符县志》街镇表中记载有“保定巷”,属“第七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祥符县志》城图标注的前保定巷、后保定巷在抚院东侧、大坑沿街西侧。该志街镇表记载,前保定巷、后保定巷、南保定巷、北保定巷属“第七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河南省城地舆全图》标注有前保定巷、后保定巷、保定巷、北保定巷,在前保定巷东侧还有一片水域。1912年《河南省城街道图》、1914年《开封府城之图》和1935年《开封市图》标注为保定巷,为片街。1935年《河南省会公安局分区新旧街道对照表》、1937年《开封市新旧街道名称表》记载,“前保定巷、后保定巷”属西区。1948年《开封市城关区全图》标注为“前保定巷、后保定巷”。1952年《开封市区街镇名录》记载,“前保定巷、后保定巷”属第三区省府镇。1958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前保定巷、后保定巷”属鼓楼区大坑沿街道办事处省府前街居委会和大坑沿居委会。1965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前保定巷、后保定巷”属鼓楼区西司门街道办事处省府前街居委会和大坑沿居委会。1981年《开封市地名表》记载,“前保定巷、后保定巷”属鼓楼区西司门街道办事处。1983年至1985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前保定巷、后保定巷”属鼓楼区西司门街道办事处省府西街居委会和大坑沿居委会。
    北宋时期东京城内的御史台地址是现今的保定巷。《东京梦华录》“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一节记载:“大内西去右掖门、袄庙,直南浚仪桥,街西尚书省东门,至省前横街南,即御史台,西即郊社。省南门正对开封府后墙,省西门谓之西车子曲。”在御史台和郊社之间有一条通道,正对开封府后墙。这条通道的大致位置即前、后保定巷南北走向的主街,南起省府西街,北至大厅门街。御史台旧址位于保定巷南北主街的东侧。
    明代开封城内的布政司署及其北侧,是现今的保定巷。《如梦录》“官署纪”记载,“布政司署,在钟楼西路北……署前街西,是守道署。街东口,折向北,略东是守道住宅。北首都事厅,往北经历司,再北左布政住宅;堂后口往西路北,右布政住宅。折向南,路西是架阁库,俗传狄青得宝之处。(清代人常茂徕注释:按:即今抚署东,保定巷。据此应作宝定巷)”明代,布政司与按察司之间有一小块地域,是守道署(今眼病医院位置)。守道署门前街的东口即前保定巷南口。守道署隶属于布政司,是监察考核机构。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实行省、府、县三级政府体制。道处于府之上,布、按二司之下是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道又分为守道和巡道,分别隶属于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其主官称道员。清代,驻开封的守道署有记载,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开封府志》“公署”中记载,“督粮道,今裁并守道”“屯粮兼驿传道,今裁并守道”。明代守道署的东墙外一直向北的道路位置,即现今前、后保定巷西部的南北走向主街。
(作者:裴云 责任编辑:康玉方)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一片瓷上说开封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