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汴京的夷山、蓬山和艮岳史话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4/2 9:17:2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闲话开封的山和高地系列
古代汴京的夷山、蓬山和艮岳史话
现代的注释者常把李商隐诗中的“蓬山”解释为“蓬莱仙山”,这其实是一个误解。蓬山就是蓬山,古代诗人的诗作中说“蓬莱仙山”时多是直接用“蓬莱”二字。像杜甫在《昔游》一诗中就有“吴门转粟帛,泛海凌蓬莱”,诗人是不会将“蓬莱仙山”简写成“蓬山”的。此外,蓬山之上集佛、道、儒寺观宫院于一身,又有师旷吹台、禹王治水、君主皇帝恩泽御笔等历史典故,古今上下大概早已将它视为仙山之境了。
距繁塔不远的北边有一株古老的国槐,其树干有大磨盘般粗实,虬枝翠叶,树皮呈焦褐色,裂纹嶙峋叠致,倍显沧桑。据开封市城市绿化办公室提供的数据,这株古木树龄1174年,树高10余米,地围3.6米,两人也合抱不住,树高7.5米,树干虽有部分中空,但依然生长旺盛。
这株生长在蓬山上的古槐是蓬山尚存的唯一大自然的生命体,也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按它1174年的树龄计算,这棵古老的植物生命始于公元844年。也就是说,它的诞生早于公元957年的天清寺,也早于公元1018年建的祥源观。它有幸存活到今日,先人把其栽育在蓬山之上是根本所在,不然早就淹没在九泉。黄河洪水淹没了夷山,使建在夷山之顶的铁塔傲立至今,同样的原因筑在蓬山之上的吹台、繁塔和这株古国槐方才能躲过黄河洪水,来面对今日的炎黄子孙。蓬山的历史功劳是不可湮没的。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其名作《梁园吟》中写道:“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亿蓬池阮公咏,因吟绿水扬洪波……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地,空余汴水东流海。”诗中所提及的“阮公咏”,仔细品味起来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咏怀一》诗中吟道:“徘徊莲池上,还顾望大梁。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逐翔……”他在《咏怀二》中吟道:“驾言发魏都,南望向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阮籍从徘徊在蓬池之滨到眺望于蓬山的吹台之上,对蓬池、蓬山所构成的梁园美景,对梁园营造者梁孝王的执政春秋、国祚兴衰,发出历史的感叹。
以蓬山为载体,把禹王台景区和繁塔景区统筹联合起来做大搞活,首先就解决了长期以来二者一直未能形成规模效益的短板,也为下一步重现梁园美景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做的就是堆土造山,将现有的禹王台山头和繁台的高冈之间,用起伏的山岭很自然地联结起来,山体上可规划重建书院、道观、佛寺等象征性古建群。同时在禹王台南侧重新开挖蓬池,池面可和开封西湖相当,开池挖出的泥土可做蓬山增添的土方之用。新开的蓬池要部分与禹王台和繁台紧邻为妙,形成临吹台、临繁塔可眺望湖光潋滟的风景,可有效利用现有的河渠,既可考虑开辟舟船游览,更能增添开封水城的突出特色,要形成浑然一体的大型梁园景区的旅游旺区效果。
由于我市的交通大动脉东京大道和复兴大道的开通,将可通过南北方向的主干道直接快捷到达梁园景区,还可利用蓬池和惠济河、护城河开辟一条水通道,利用运粮河等将朱仙镇、启封故园连结为外围景区。
在我市争创国际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今天,再打造一个大手笔的、规模宏大的开封梁园特大型旅游景区,十分有益。此举将使古都开封历史的深厚内涵、汴京文化的浓重底蕴、梁园美景的本土气质都得到充分的彰显。让历史上闻名,而今日无名的蓬山重新焕发光彩吧。
再说艮岳
说了夷山和蓬山,要说开封的山,就不能不说说北宋的艮岳。严格地说,艮岳不是狭义的山,而是园林,是一座宋徽宗营建的规模宏伟的皇家园林。艮岳中的山也不是像夷山、蓬山那样是大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堆造的假山。假山,顾名思义是非大自然形成的真山真岭,而是人工堆造的,或是土山,或是石山,或是土石兼有。艮岳中的山有主峰万岁山,还有配峰万松岭和南山,是先筑土后叠石的大型土石假山。
艮岳始建于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建成于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毁于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入侵的战火。宋徽宗赵佶是艮岳当然的成就者,这位自幼酷爱书画、古器、山石的帝王,主政很一般,主导营建皇家园林却水平极高、空前绝后。上下五千年,纵观全世界,艮岳中的山是人造假山的世界之最。它周长2200米,其主峰高约140米。它集中华大地上名山大川的雄伟、奇秀、幽美、宽旷诸项特色之大成。艮岳在园林艺术水平上可谓登峰造极、举世无双。有关艮岳的史料十分丰富,有关的诗文也洋洋大观,本文就不赘述,只想厘清以下两个话题:一是花石纲和艮岳,二是亡国和艮岳。
[1][2]
(作者:汴浚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