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看花灯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3/7 9:27:4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皇宫南门的大型灯展
脑袋上是没有多大地方的,即使男女老幼人人戴灯,也戴不了多少,所以说宋朝最盛大的灯展肯定不在头上。
据《东京梦华录》以及《新编醉翁谈录》这两部文献记载,在北宋开封,从州桥沿着御街一直向北,直到皇宫的南门宣德门外,那里才是灯展最集中的地方。
早在冬至刚刚到来的时候,开封府的官员就开始为元宵节的灯展做准备了。他们派人在宣德门外搭建舞台(以便让皇帝和臣民共同观看各路艺人的精彩表演),在御街两旁安放栏杆,在全城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划定场地(供灯展和表演之用),并出资协助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进京排练(时称“行放”,意即彩排),让他们在灯展期间大显身手。
当然,开封府更要出钱采购花灯,包括灯球、灯槊、绢灯、镜灯、字灯、水灯、龙灯、凤灯、走马灯……还有很多巨型花灯无法搬运,只能就地扎造,故此开封府还要雇请高手匠人进京扎造这些巨型花灯。
开封府有钱,但仅靠官府出钱是不行的。为了装点京师,同时也为了装点自家的门面,开封城里的高官和富商同样在为元宵灯展出资出力,在自家门口雇人扎造各种造型奇特的花灯。
如此这般准备两个月左右,元宵节终于来临了,开封成了灯的世界:女士们头上戴着灯,男仆们头上戴着灯,小孩子手里挑着灯,大家走上街头,去十字路口赏灯,去皇宫南门看灯。
在皇宫南门宣德门外有一条东西大街,俗称“潘楼街”,大街南侧有一条一眼望不到边的隔离带,隔离带中安放着全国最大的“棘盆灯”。
《东京梦华录》载:
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
这条隔离带有一百多丈,用带刺的树枝编成防护栏,防护栏内竖起两根几十丈高的巨竿,用彩色丝绸捆扎装饰,竿上悬挂着纸糊的神仙、佛像、戏曲人物,风一吹,神佛皆动,就跟活的一样。这两根巨竿中间是戏台,开封府派艺人在此表演。
《新编醉翁谈录》载:
诸灯之最繁者,“棘盆灯”为上。是灯于上前为大乐坊,以棘为垣,所以节观者谓之“棘盆”。山棚上、棘盆中,皆以木为仙佛、人物、车马之像,尽集名娼,立山棚上。开封府奏衙前乐,送诸绝艺者在棘盆中,飞丸走索、缘竿掷剑之类……
棘盆灯是最庞大最复杂的花灯。确切说,该灯不是一盏,而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长龙,是让皇帝和臣民共同观赏的花灯与表演的集大成。
从宣德门到州桥是一段南北大街,俗称“御街”。御街两旁也各有一条一眼望不到边的隔离带,隔离带中架设灯山,高七丈,灯山上有走马灯、皮影灯、神仙灯、龙凤灯。灯山两旁又各有一尊菩萨灯,即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塑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白象,两位菩萨身高数丈,眼放金光。金光即是灯光,匠人将菩萨的头部镂空,中置巨灯,灯光从眼孔里射出来。另外这两位菩萨都竖起一只手掌,这只手掌的五根手指比一般人的大腿还要粗,从手指的指尖里分别喷出一股清水,好像五股瀑布一般倾泻而下。
[1][2]
(作者:李开周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