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和周亮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3/7 9:00:2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到了南明弘光元年,也就是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十四日,清军大将多铎统率大军包围了扬州。史可法传檄各镇总兵发兵救援,但这些平日里骄横跋扈的将领如今逃的逃、降的降,早已不见了踪影。史可法只得以少数兵士防守扬州。
清朝非常重视史可法的才干,摄政王多尔衮亲自向史可法发出了劝降信,并许以高官厚禄。史可法复信多尔衮,义正词严地拒绝了要他投降的要求。
五月二十四日,清军开始攻城,他们用红衣大炮轰破城墙,战斗异常激烈。虽然扬州军民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当夜城池被清军攻破。史可法欲自刎,被众将拦住,后被俘。多铎再次劝降,史可法表示:“城亡予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遂英勇就义。
由于当时扬州尸横遍野,天暑腐烂,尸骨不可辨识,史可法的遗体也不知下落。后来,史可法的义子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外之梅花岭。
经历了这一浩劫之后,昔日的繁华之地扬州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到处是断壁颓垣,一片残破景象。扬州历来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重镇,历代王朝盐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地。扬州的破败必然影响到清政权的经济收入。清朝平定长江流域后,稳定局势、收买人心、增加收入,也是非常紧迫的任务。这时清政府派了一位官员来扬州担当此任,他就是刚刚降清的明朝官员周亮工。周亮工甫降清,就被授予两淮盐运使,来扬州上任。
周亮工,字元亮,号栎园,开封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书画篆刻鉴赏家、收藏家。周亮工少年时随父亲在南方生活,20岁以后回原籍开封攻读,受名师指点,学问大长,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中进士,次年被授山东潍县县令。
在潍县当县令的两年间,周亮工颇有政绩,得到潍县民众的称颂。其间,崇祯十五年冬,清军轻骑大举入塞窜扰,到河北、山东一带攻城略地、抢劫财物,山东一些城池相继陷落。十一月,清兵攻打潍县,周亮工发动全城民众同仇敌忾,誓死守城。周亮工及其家人在城头擂鼓助阵,慷慨赋诗,激励士气,终于保全了城池,使民众不受清兵的祸扰和杀戮。为此,潍县人还为周亮工建了一座生祠进行祭祀。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初,周亮工因在潍县政绩突出,以“举天下廉卓行”取入京师,准备升官重用。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春,周亮工被授予浙江道监察御史。谁知刚被任命,还未到职,天下形势就发生巨变,这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周亮工只得跑回南京。这时南京已建立了南明弘光小朝廷,马士英等人把持了朝政。周亮工见事不可为,便奉双亲隐居起来。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朝大军下江南,五月攻破南京,弘光小朝廷灭亡,清朝大量招降明朝官员为自己服务。这时的周亮工出山降清,于此年七月被任命为两淮盐运使,后改为盐法道,到扬州主持盐政。次年,又升任淮扬海防兵备道,管理着扬州的军、政和盐政事务。
扬州刚刚经过一场巨大的灾难,白骨遍地,产业凋敝,商人四散逃亡,难民流离失所,到处断壁残垣,一副破败景象。周亮工到任后,立即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收白骨、置义冢、安置难民、出资赎还百姓家失散的子女、抚恤孤寡百姓等,又实行新盐政,减削旧饷,归还盐户产业等惠民政策,使生产商业活动很快恢复,扬州的破败状况大为改观。为安定民心、缓和社会矛盾,周亮工在扬州实行了禁止告密等政策,进一步稳定了局面。经过这一系列措施,扬州局势逐渐安定,经济开始复苏,税收增多,为清政府增加了大量的收入。
周亮工在扬州期间,广交名士、诗人、书画家和印人,经常进行诗文书画篆刻等创作交流活动,成为当时扬州文化圈中的重要人物。周亮工为恢复扬州文化事业的繁荣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宋开罗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