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与文化的印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1/29 10:36:0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城市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封,其鲜明的城市个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城市建筑来体现、来表达,比如说城墙。它纵向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而纵横交错编织出来的,就是开封这座城市独有的个性和身份以及它的历史人文特征。
1月18日,2018年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提出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继续加强我省世界文化遗产相关保护维修及展示利用监测和巡视工作,做好新乡潞简王墓、安阳红旗渠、开封明清城墙、万里茶道申遗前期工作。此番消息一出,开封明清城墙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一
开封被称为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自然有它的底气。这座城四周固若金汤的城墙,才有了“有了城墙,开封才是一座城”的赞誉。
开封现存的明清城墙,包括墙体、城门、附属建筑及其地下遗址等,总长14.4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开封城墙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开封人的骄傲。
“有城必有墙”,开封城墙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由于战火、洪水等原因,开封城墙几度遭到破坏,现在的城墙是明洪武元年重筑河南省城城墙时,在原城墙基础上全部以青砖包砌而成的。
明代城墙有5座城门,东二门为曹门、宋门,西门为大梁门,北门为安远门,南门为南薰门,5座城门互不对应,故有“五门不对”之说。安远门通延津,大梁门通中牟,曹门通兰阳(兰考),宋门通陈留,南薰门通尉氏、通许,故又有“五门六路,八省通衢”之称。明崇祯15年(公元1642年),明军为淹没李自成围城大军,掘引黄河水,致使黄河水围城,水退后城墙均被泥沙围拥至地下,垣形卑甚,残破不堪。
清康熙元年,开封城墙重修,在明代城墙基础上进行重筑加高,使原来破败的城墙焕然一新。此后,因历经水患,乾隆4年、22年、29年又予以重修。道光21年,黄河水围城8个多月,城墙被侵蚀损坏严重,第二年重修,即现存的城墙,由外侧砖体、内侧土筑两部分组成,城墙地面以上平均高约8米,地面以下埋深约11米,现有马面81座、水门两个。
民国时期,南城墙开设一门,俗称小南门,并拆除五门城楼及月城(瓮圈)。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现代交通的需要,又陆续开辟了迎宾门(南城墙西段)、小西门(西城墙中段)、新开门(东城墙中段)、明伦街城门(东城墙北段)及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城门(东城墙北段)。
开封城墙现存的城垣规模、街道格局及重要的城址坐标,最早在唐代李勉重筑汴州城时已基本固定,五代都城和北宋东京城里城的城垣均在此基础上建造,历经明、清至今,1200年间城市格局基本未变,中轴线也一直未变,唐、宋时期的宋门、曹门等名称沿用至今,成为城市发展史上罕见的特例。2000年,在对大梁门北马道进行发掘的过程中,探明了叠压在现马道之下的两层古马道遗址,形成了上、中、下三层叠压的奇观。这一发现对研究开封城市发展史、历代城垣建筑形制、历次黄河水患淤没城市叠压情况和深度,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
开封城墙应该是经过历史长河之后,我们能触摸到的最原始的开封历史文脉。一代又一代的开封人创造和开封历史的艰苦而卓绝的过程,全都默默地沉淀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城市记忆。
二
经历过千年的沉浮变迁,开封城里的许多建筑成了遗址。在所有物是人非的景色里,在所有遗址和建筑的历史遗存中,最具有历史价值、和市民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天然融入开封市民生活的,大概只有城墙了。
5000多年前,在现在开封城附近就出现过居民点,成为我国最早开发的区域之一。当时在这里居住的人主要以农牧为生,过着原始社会生活。大量的考古发掘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在开封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由单纯地使用石器到学会制造工具,从靠采摘和狩猎来获取食物到学会“刀耕火种”式的农业生产,缓慢地进化着,不间断地繁衍生息。开封的中世纪文明便是在这样的进程中逐步产生出来的。时至上世纪初叶、中叶,开封城墙前后经历两次战争,古城墙已是残垣断壁、弹痕累累残破不堪。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大南门前,每天醒来的第一眼,就能看到古城墙。”今年60多岁的汪海君女士回忆起儿时的时光,最难忘的就是开封的古城墙。她说,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小的时候都“爬”过城墙。
与其他地方 “登城墙、上城墙”不同的是,开封人说城墙却是 “爬城墙”。城墙里,坡度非常陡峭,城墙外,经常要抠着砖缝上去,这多少反映了开封城墙的特点,也可见开封城墙以前的破旧程度。
汪海君告诉记者,城墙顶上原为石灰、砂土、米浆混合夯实的道,原来十分坚固,方便行走。城墙上参差交错生长着野生的白杨树和刺槐树,树梢间可以看到有鸦雀等鸟窝。地上也自然生长一些低矮的荒草野菜和其他荆棘。城墙上被人和牲畜踩出一条窄窄的羊肠小道,虽有起伏,却也有自行车悠悠驶过。一座原生态的城墙,不加任何修饰,却宁静、古朴、肃穆。
不管是喜、是悲、是苦、是乐,城墙所有这一切,都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开封人的心上,感动并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开封人。
为维护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城市总体风貌,市政府自1994年始对古城墙进行整修。2003年,我市文物规划部门就本着“全面控制、重点保护”的原则,着手起草《开封城墙保护规划》。2008年11月,《开封城墙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评审通过,开封城墙抢救性保护工程全面启动实施。2014年,开封城墙东墙及北墙维修工程立项报告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2015,年《开封城墙东墙及北墙维修工程设计方案》通过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批。
近年,开封城墙抢救性保护工作得到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整个城墙修复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修缮南墙,第二阶段修缮西墙及北墙,第三阶段修缮东墙。同时,配合城墙本体修缮,进行周边环境整治及绿化工作,并整治护城河。
2008年~2010年,实施南墙大南门以西至迎宾门段城墙修缮工程,修缮了外侧砖墙及内墙护坡、海墁,修复长度约910米。
2010年~2011年,实施西南角以北至小西门段城墙修缮工程,修缮了外侧砖墙及内墙护坡、海墁,修复长度约940米。
2012年~2013年,实施南墙大南门以东至东南角(羊市桥)段城墙外砖墙修缮工程,修缮外侧砖墙1300余米。
2015年,实施了东墙曹门向南至新开门段外砖墙修缮工程,修缮外砖墙约650米。
2016年~2017年,实施东墙明伦街口以南至第三马面段修缮工程及北墙西北豁口至西北角段修缮工程,修缮城墙内外墙长约950米。
此外,为配合城墙本体修缮,2008年,修建了迎宾门以东至大南门段城墙文化休闲公园。2009年,实施了大梁门以北至东京大道环境整治工程,修建城墙文化休闲公园。2011年,实施了迎宾门至小西门段内顺城路拓宽与景观整治工程,2016年3月,焕然一新的开封城墙(小西门至迎宾门段)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实施了南墙大南门以东至东南角(羊市桥)段城墙外侧环境整治工程,拆除了城墙外侧至滨河路范围内的全部建筑。2013年,实施小西门至大梁门段内顺城路拓宽与景观整治工程。
2015年,实施了对古城墙六期进行改造,规划在开封市明伦街以南、曹门大街以北、东环城路以西,建设占地42亩的古城体育公园。2017年5月3日,新建成的开封市古城体育公园正式开园并向开封市民免费开放,这是继汴京公园改扩建后,开封市建成的第二个全民健身广场、老年人健身中心。
2017年,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19个“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开封成功入选。为配合“城市双修”工作开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出“一渠六河”项目,投入大量资金对城墙及护城河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提升。
“自2007年至2017年,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共计拨付开封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专线补助资金9000余万元。截至目前,共修缮外墙体8200余米,内墙护坡3500余米,修建城墙绿地公园长度占城墙全长的60%左右。” 市城墙管理所所长刘天军说,通过近十几年的建设,开封城墙的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不但为居民提供了开放式公共绿地,而且充分展示了开封古城墙巍峨壮观的风貌,大幅度提升了古城的品位和形象,展示了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有风采,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增添了亮丽的风景,使古城开封变得更绿、更美。
三
开封的古城墙,是一部沉重的历史书,一掀开就是千百年。承载着开封的厚重文化,见证着开封的发展与变迁,开封城墙不仅是一个让世界叹为观止的奇迹,更是开封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套用当下热门的概念而言,它应该也完全有可能成为开封城市文化的超级“IP”。
“IP”,其实就是文学创作、影视剧本、娱乐游戏、文创旅游等产业的内容来源。一个好的“IP”,可以衍生出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丰厚的产业回报。对一座城市而言,最大的城市文化“IP”无疑就是这座城市最具价值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无疑,无论是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典故演绎角度,开封的明清城墙都拥有作为开封城市超级文化“IP”的足够的底蕴和底气。
近年,开封城墙的保护工作不断开展,相关部门也意识到城墙不能光有保护。但城墙要成为公共活动空间、公共文化产品,让城墙真正充满活力和价值,还需要作出更多尝试。
景观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一座城市、城市对外推介自己的重要窗口。而景观核心因素,恰恰是历史文化遗产。明清城墙要上升到“不游城墙就没到过开封”的旅游产业高度,如同“不到长城就没到过北京”“不游城墙就没到过西安”一样,切切实实将开封明清城墙旅游线路、旅游产业、各类文创产品做精做细、做足做透。
如今,开封的城墙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开封城墙对开封人的黏性还没那么高,融入开封人生活的程度也还没那么深。以西安城墙为例,每年都会有灯会、曲艺、儿童游乐、仿古表演、马拉松、艺术展等贯穿全年的文化活动“菜单”。只有更多的市民、游客反复欣赏、常来常往,唯有如此,城墙的城市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才有可能得以全面激活与拓展,成为开封文化创作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们常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其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能让它们更好地发挥价值,让更多的人切实感受到文化遗产穿越历史风尘的沧桑、气韵和情感。
开封城墙是一种文化存在、是开封的精神象征。它像一块方方正正的实体大印,矗立在中国国土上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不朽。但反过来说,只有当城墙与城市的文化魅力、创造活力同时交融释放的时候,城墙这一文化遗产的生命之光才会永久绽放。
(作者:岳蔚敏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