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省会文化:开封的一大文化资源
省会文化:开封的一大文化资源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1/22 9:14:22 来源:开封市旅发委 点击次数:
    说到开封,人们自然会津津乐道她八朝古都的地位,尤其是作为北宋国都的168年间,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过的众多名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都让人如数家珍。北宋文化已经成为开封的一张亮丽名片,作为一大文化资源,也将会被更多的有识之士不断开发利用和展示。
    据专家考证,开封作为国都的历史累计有500多年,而作为省会的历史将近700年。在我们的目光紧盯开封作为国都创造辉煌的同时,对于省会文化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产业资源,当然不应该熟视无睹。正是基于这一点,在开封古都学会的倡导下,省会文化近年也成了开封市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作为省会的开封历史悠久
    作为八朝古都,夏、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这8个朝代,开封作为国都的历史累计有575年,而自元代开封作为河南首府,到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开封作为省会的历史,累计起来近700年。
    “大宋文化影响力大,开发前景广阔。近年,国内特别是北京的一些文化投资机构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大宋文化。而同样重要的是,随着多元文化的逐渐升温,省会文化也已成为文化企业和传媒关注的热点。开封的省会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值得关注。”说到省会文化,中国古都学会副秘书长、开封古都学会会长郭书学深有感触,向记者列举了开封省会文化的厚重历史。
    公元1268年,元朝设立河南江北行中书省(简称河南省),辖域包括十二路八府三十四州,除今河南省的大部外,尚包括湖北、安徽、江苏、山东的部分地区,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为全国最大、最重要的行省之一。省署设置于宋金故都开封。公元1273年分立荆湖、淮西行枢密院,撤销了河南省。公元1288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并撤销了开封府。公元1291年复设河南省,仍以开封为省会。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定开封为陪都,称北京。公元1378年,取消了开封的陪都地位,将其第五子朱橚封到开封为周王。重新修筑了开封城池,改土城为砖城,其规模仅次于首都南京城;在原宋金皇宫旧基上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王府。
    明朝对元朝的行省体制和河南省辖域进行了调整,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组成省级政权机构,分别执掌行政、司法和军事。省署依然设于开封。省级以下,废除元朝的汴梁路,恢复了开封府建制。
    明代的河南省城开封,商业和手工业经济与城市文化兴盛繁荣。各色专业市场、集市、庙会遍布全城,商品货色齐全、品种多样。《如梦录》作者形容开封是“八省通衢,势若两京”。
    清承明制,河南省会仍设开封。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在明开封城的基础上加高增筑城墙,各城门营建一如旧制。重修了禹王台,建设了万寿亭(龙亭),改建了行宫,修建了满洲城(里城)……开封城又渐趋繁荣。
    清代开封是中原地区八方货物的贸易集散地,各种农副产品、布匹、日用杂货等在这里交易。全国各地以商人为主的旅汴人士,纷纷在开封设立同乡会馆,诸如山陕甘、两湖、两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等会馆,全城最多时有数十家,其中以山陕甘会馆最具盛名。此外,省城之南贾鲁河畔的朱仙镇,自明代一直是水路重要港口,发挥着商品集散地的作用。
    近代以来,外国商品进入内地,对开封的传统商业手工业形成冲击。开封的近代工业起步较晚,机械制造、面粉及电力等企业于清朝末期开始起步。汴洛铁路修通后,开封南关辟为商埠,同外地的商业往来增多。
    民国时期,开封继续保持了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依然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城市。民国前期,社会局面较为混乱,制约了开封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过,在当局政府的鼓励下,尤其是爱国将领冯玉祥主豫至抗战爆发时,开封的官办工厂和民族工业一度发展较快,城市建设也有起色,但传统手工业依然占居主体地位。城市商业逐步向近代化转型,商业街区形成专业化经营,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近代化商场。城市交通业以交通方式的变化、交通路线的扩展、交通工具的改进为主体,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市内运输等近代交通方式的发展,构成了城市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方面。
    抗日战争期间,开封沦陷,遭受日寇掠夺,人民深受其难。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开封恢复了沦陷前的建制。1948年10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开封,河南省、开封市的人民政权相继诞生。自此,古城跨入了全新时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开封曾是首都候选城市之一。此后5年,开封作为河南省省会,领帅全省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极大作用。1954年,河南省省会迁至郑州,开封的省会历史自此宣告结束。
    省会留下的文化遗产不可小觑
    开封作为屡次遭受黄河水患肆虐的城市,有许许多多的古迹已经深埋于地下。而明代以后,尤其是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封地面上留下了很多古迹。作为河南省省会,无论是文物古迹还是文化遗存,省会文化都能称得上开封的一个宝藏、一大资源。
    “省府前街、省府后街、河南大学、河南省总修院……有人统计,在开封,有“河南”和“省”字开头的地名,总共有80多处,而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与省会有关的历史。”谈起作为河南省省会的开封,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市文物局局长刘顺安告诉记者。
    他说,从历史进程看,开封作为中原地区的核心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领帅作用。历史赋予开封的省会地位和时代担当,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社会财富,这就是属于开封也属于河南省的省会文化。它与此前的古都文化承上启下,共同构成开封厚重历史文化的主要方面。
    作为全省的政治中心,省署设置开封,不乏有作为的开明官员治政惠民,留有口碑。明代的清官巡抚于谦和清代的张伯行,就是例证。经济方面,明朝开封繁荣的工商经济,丰富的文化生活,赢得了《如梦录》作者“八省通衢,势若两京”的赞誉。清代开封的兴盛虽不及明代,但仍是八方货物的集散地及商贸中心。旅汴人士在开封设立数十家同乡会馆,证明其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的兴盛。民国开封虽风云变幻,但城市经济和社会文化依然向近代转型,民族工业、城市商业、传统手工业、城市建设、城市交通等均有发展。由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演变而成的河南大学,成为民国文化教育中的佼佼者。
    省会时代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证明了省会文化底蕴的厚重。明清时期的《河南通志》《开封府志》《祥符县志》《如梦录》以及文学名著《歧路灯》等,均是主记或专记省会开封的作品;元代建筑延庆观,盛名远扬,早已是全国文保单位;明开封城,在当时规模第二,如今就完好程度来讲全国第一;周王府,与深埋地下的宋金皇城一样,同为国之瑰宝;禹王台、鼓楼、游梁祠,均建于明代,颇具盛名。清代新建或重修的文物建筑,如龙亭、大相国寺、山陕甘会馆、河南贡院、行宫、红洋楼、刘家宅院等,均价值不菲。而我们今天能见到的遗存,诸如名人故居、书院学校、商业场所、会场剧院、街巷胡同等,大部分是开封作为民国省城时遗留下来的。
    在漫长的省会时代,开封聚集了河南全省乃至更大范围的各类精英人物。他们与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创造出无可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推动着社会文明向前发展。如元代的贾鲁,治黄并修凿贾鲁河,为朱仙镇带来繁荣;明朝大将徐达跃马中原,在开封徐府街建有府地;周定王朱橚,组织编著《普济方》《救荒本草》等,普惠百姓;周宪王朱有燉“擅工词曲”,创作《诚斋乐府》等作品,中原一带“弦索多用其曲”;知名学者李梦阳作品颇多,乃明代文坛巨匠;明末清初的军事家史可法,为抗击清军大义凛然、英勇就义,成为一代英杰。此外,教育思想家王廷相,知名作家李濂、周亮工,以及文化艺术界的岳旋、李鹤年、纯阳子、徐丙麟,著名画家张路、张成龙、张钦、孙文宗、刘源、王宫午等,均是开封成长起来的名家。以治黄成就在开封留有口碑的,清代有民族英雄林则徐等。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由于种种原因走向没落甚至消亡的名城大邑为数不少。而对于开封来讲,进入后都城时代以后,文脉得以延续,城市得以发展。客观地讲,没有历史上开封的省会地位,就难以有今日开封的城市地位和影响。
    加强开封省会文化的保护势在必行
    谈到开封的省会文化,开封市众多地方史研究专家普遍认为,开封省会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开封省会文化是河南人民生生不息、持续奋斗的精神标志,更是一代代开封人勤劳、朴实、智慧的集中体现。保护开封省会文化,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如今,省会迁郑已过去60多年,开封曾经有过的省会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心目中渐行渐远。因此,保护省会文化已是开封的一项迫切任务。
    我们对保护利用省会文化的认识,要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形成正确的保护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古城保护要秉持正确的理念,切实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做到古城保护与有机更新相衔接。
    大家认为,开封城墙能够得以修复,这是一大幸事。而省会时期留下的有保存价值的老建筑,已有一部分被拆掉,这已经构成了开封的损失。当前正在进行的棚户区改造,使老城区一些有价值的老宅院、老门楼、老房子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目前,当务之急是强化保护理念,确定保护对象,有的还要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加以修复。对老城区及其有价值的老建筑,大家倾向于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实施分区保护、分片保护、分街保护、分点保护,即多种保护方式相结合。确定的保护对象要经过专家论证。针对省会文化的精华部分,大家认为,采用原物保护和复建式展示,将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是一种好的保护方法。
    我们要把省会文化当作开封难得的宝贵财富和文化资源。要把这一宝贵文化资源与正在发展的文化旅游结合起来,让其在开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对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进行挖掘、开发、利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小的课题。如果不能对开封与省会有关的地名进行开发、利用,那么这些地名的存在就会失去意义。开封曾有的省会历史地位,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心目中渐渐消失。
(作者:田宏杰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