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舞阳城隍庙
舞阳城隍庙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1/17 10:47:0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城隍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资料显示,城隍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城墙、城楼以及城壕。始建于元代的舞阳城隍到底奉的是哪位英雄或名臣已经无从考证,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并不重要,只要城隍爷在这儿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可以了。
    舞阳城隍庙(含开元寺)位于舞阳县城西街,据碑刻记载始建于公元1311年,再修于洪武九年(1376),是以古建筑为特色的人文景观。明、清屡经修葺扩建。现存建筑有拜殿、大殿、后殿、厢房、配殿、廊房等古代建筑50余间,是一组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并有汉代画像石,历史碑刻、石刻等文物及“一步两眼井”等景观,是一处休闲、旅游的好去处。1927年-1937年舞阳县农民招待所、河南省青年救亡协会、舞阳县青年救国会设于此。范文澜、姚雪垠、吴祖贻先后在此开展革命活动。1990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舞阳县博物馆所在地。
    【舞阳城隍庙】座北朝南,主体建筑有拜殿、威灵殿、寝宫、前有东西厢房,后有东西耳房,院内古建筑总面积7000余平方米,是我国北方地区规模较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隍庙建筑,景区有拜殿、威灵殿、钟鼓楼等。拜殿它可以说是古建筑群中的精品,整个建筑采用木框架结构,由十六根木柱支撑,其中雕梁画栋,四周上饰以斗拱。
    【威灵殿】――殿内供奉的主神为城隍神,又叫城隍爷,身着官服的城隍爷正襟危坐俯视着芸芸众生,他怒目圆睁,有灭尽天下一切邪恶之势,城隍爷左侧站立的为阴间主管户籍之神阴司;右侧为拘捕死者灵魂之神判官。
    《城隍爷娶妾的故事》
    在拜殿后的寝宫内,身着便服的城隍爷两旁各站了一位夫人,寝宫两边各摆了一张床,床上还有被子床单等物品。一个关于城隍爷的如夫人(俗称二奶奶)的传说。相传早年舞阳县吴城镇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跟家中的老人到城隍庙烧香还愿,在老人叩首敬香 时,调皮的小姑娘见城隍爷手里的扇子很好看,就趁老人不注意把自己手里的扇子和城隍爷换了换。回家的路上,老人才发现小姑娘的扇子不对,问明情况后,老人 大惊失色,拉着小姑娘回到城隍庙想把扇子换回来,可任凭怎么拔,城隍爷手里的扇子也拔不出来了。回到家里不久,小姑娘就一病不起,而城隍爷的身边则多了一 位夫人。有趣的是,这家人和城隍爷结下亲后,每到农忙时节就到城隍庙里把二奶奶"请"回来,安排床铺,奉上供品。结果,家里人到田间地头忙活,家中无人照 看的小孩子也不会哭闹,很是灵验。有一次,这家人的一个媳妇犯了倔劲儿--"请"回来的二奶奶不见人影,还安排床铺供品,到底是真是假?她偷偷从田间回到 家里,一掀床上的被子,竟看到一条大蛇!不过还好,大蛇慢慢悠悠地游走了。此后,这家人再去城隍庙里请二奶奶就不灵了。不过,每年农历五月十九城隍寿诞的庙会上,据说吴城镇的乡亲可以摸城隍爷的官服衣帽,因为城隍爷是他们的"亲戚",其他地方的人就不行了,乱摸乱动免不了要头疼脑热,受到惩罚。
    很显然,这只不过是一个离奇的民间传说而已,能把这个故事"造"得这样有鼻子有眼似模似样,也是普通人想和城隍爷"套瓷",以此寄托自己善良美好的愿望。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城隍人格化的一种表征。
    【钟鼓楼】是寺庙内僧道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同时,也用来为城市的居民报到辰,就是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
    《一步两眼井的故事》
    城隍庙内有一口古井,井上有亭,四面围栏,亭上写有井的名字,很别致,叫"一步两眼井"。关于这眼井有两个不 同的传说。一个传说是,当年城隍庙内僧道同处一方,但饮水却要分开,一眼井和尚用,另一眼道人用;另一种说法颇具人文关怀的意思,说过去吃水很不容易,城隍庙里的这眼井对周围的居民就显得很重要。但老百姓都进庙内取用井水,又有扰城隍庙的清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办法是井打得大一些,井上垒墙,墙外一眼 井让城隍庙周边百姓取水,墙内就由庙内的僧道来用。
    《红衣大将军的故事》
    这尊躺在城隍庙陈列室内的那尊红衣大炮锈迹斑斑,没有丝毫当年的威风,谁能想到它就是几百年前极具威慑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铁炮炮身长约2米,炮头直径近0.4米,炮口直径约0.15米,总重量 达1000多公斤。走近仔细观察,炮身上"红衣大将军"五个字清晰可辨。经专家多方考证,这尊铁炮铸造于清代同治元年,即公元1862年,距今已有141 年。这尊大炮铸造的目的主要是对付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捻军。据史料记载,该大炮当时由舞阳县知县王元绪监工制造,曾多年放置于舞阳县城墙上"防匪"。
    红衣大炮并非身披红衣得名,它最早缘于明朝末年朝廷对抗清军的"红夷铁铳"。明朝人认为这种炮是荷兰人所造,而荷兰人被中国人称为红夷,故将此 炮命名为"红夷大炮"。其实,"红夷大炮"并非荷兰人所造,而是英国在16世纪后期研制成的一种大炮。这种火炮设计合理,其管身长、管壁厚、射程远,精确 度高,威力大,对密集进攻的敌人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因此,这些炮及其仿制品在明清之际成为胜负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砝码。清军入关后,因避讳"夷"字,故给" 红夷大炮"改名为"红衣大炮"。
    《石秤砣的故事》
    明朝正德年间,舞阳有一任知县名叫周逵,周逵时常为舞阳的城墙发愁。原来,当时舞阳城附近有一条河,雨季发水后很容易侵蚀城墙土制的墙基,雄心勃勃的周逵想在任上做件大事--修一道以砖为墙、以石为基的舞阳城墙。修城墙的砖好办,命工匠烧制就行了,可墙基的石材却一直没着落,地处平原的舞阳石材相当匮乏。"狡猾"的周逵想出一个孬点儿。他命人贴出告示,称县衙为修城墙准备收购石材,三斤石材一钱银子,重量数量不限。这个消息传出后,老百姓想来想去,只有家里的石磙算是石材,几十斤的石磙卖到县衙能值好几两银子。于是,十里八乡的人推车赶牛把自家的石磙拉到县城。县衙又贴出告示,石磙可以收购,但要先登记,而后统一称重。等到石磙收得差不多了,周逵拿出了这个"特制"的石秤砣来为石磙称重,结果,最大的石磙也不过只值三钱银子。吃了哑巴亏的老百姓怏怏而去,跟"县太爷"有什么理好讲呢?就这样,周逵用"骗"来的石磙建起了坚固的城墙。可坚固的城墙没经住历史风雨吹打,早已没了踪影。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