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名旦王秀兰:秀姿兰韵 王者之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1/2 10:58:2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核心提示
王秀兰,河南省民权县闫集大门村人,是豫剧界难得的一位正工青衣演员。豫剧史学家冯纪汉先生在他的论著《豫剧源流初探》中,把她和陈素真、常香玉、司凤英、马双真、史彩云、崔兰田、马金凤、闫立品、姚淑芳、李景萼、桑振君列为十二大名旦,在豫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开封市作协主席樊城说,王秀兰一生淡泊致远、执朴守拙、低调做人、不事张扬。她的一生留下来的音像资料不多,又乏传人传承,风姿绰约的王派艺术濒于灭绝的境地,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事。
成长之路
1925年,王秀兰出生于河南省民权县闫集大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7岁那年,家乡连年荒旱,姐姐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换来的几斗粮食仍不够家人活命,无奈只得逃难到开封。第二年夏天,父亲又病倒在街头,无钱医治。母亲走投无路,将王秀兰以十块大洋的身价卖给马家当了童养媳。
马家养母见王秀兰有副好嗓子,认定其将来是棵摇钱树,就托人将9岁的她送入戏班学戏。王秀兰的师傅是民国初年开封义成班著名武生、艺名叫“羊羔”的杨吉祥。杨先生会戏二百余出,拿手戏有《七星庙》《反五关》《甘露寺》《草船借箭》等。杨先生不轻易收徒,见小秀兰嗓子条件好,毅然收她做了弟子。王秀兰从此成为义成班的随班艺徒,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此后,王秀兰又跟随黄其祥(艺名黄大将)、王兰亭学艺。王兰亭原是富家子弟,颇通文墨,因酷爱戏曲,弃家下海从艺,是祥符调著名男旦,会唱会演,还能编能写,很受艺人爱戴。王兰亭见王秀兰嗓音宽厚洪亮,扮相端庄秀丽,做戏朴实大方,十分喜爱。王兰亭看准了王秀兰将来必是可造之才,于是步行九里路赶到开封,找到王秀兰的养母,说明来意。王秀兰的养母见王兰亭对王秀兰如此提携厚爱,更是喜出望外,从此王秀兰便拜在王兰亭的门下,王兰亭又收她为义女,加强对她的言传身教,奠定了王秀兰祥符调的演唱风格。
王秀兰除了杨吉祥和王兰亭两位老师外,还有第三位老师就是马双枝。她虽然没有正式拜马双枝为师,但很崇拜她的艺术。马双枝是当时被誉为“通天教主”的杨金玉的妻子,所以,王秀兰称马双枝为师娘,经常跑去问艺。凡有马双枝的演出,她都跑去观看,而且格外留心。马双枝行腔大方、吐字真切,尤其在托韵、偷字、闪板上更见功力,其在演唱时多加虚字、衬字,唱起来玲珑乖巧,这些对王秀兰的声腔艺术均有直接的影响。
王秀兰学艺阶段的开封,名伶云集,她们的演出让王秀兰深受熏陶。除马双枝的《皮袄记》外,陈素真的《三上轿》、司凤英的《洛阳桥》、史彩云的《汾河湾》、男旦前辈张芳金的《担水桶》和金玉美的《抱琵琶》《秦香莲》等对其影响也很大,加上师父的严教、义父的倾囊而授,为王秀兰打下了坚实的祥符调根基。
淡泊名利
抗日战争开始后,大批艺人从开封前往西安。1939年夏,王秀兰也跟随义父王兰亭到了西安,刚满14岁的她在火车站国民市场戏院以一出《反西唐》蜚声西安城。这期间,王秀兰挂头牌演出了《反西唐》《三上轿》《玉虎坠》《香囊记》《汾河湾》等。
也就是从那时起,王秀兰和常香玉、崔兰田亲如手足,同吃同住,在西安、宝鸡的舞台上,王秀兰不仅与常香玉合作得很好,与崔兰田之间的过从亦甚密切。这期间,她们相互学习、相互观摩、相互切磋舞台技艺,是王秀兰舞台技艺成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王秀兰、常香玉经常被邀到崔兰田领班的兰光剧院去演出。王秀兰还曾把自己与常香玉常演的拿手好戏《秦雪梅闹书馆》的剧本偷赠给崔兰田。这一举动在那个“同行是冤家”“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时代显得非常难能可贵,崔兰田因此很受感动。后来王秀兰、崔兰田及“十八兰”之一的王兰琴义结金兰,王秀兰为长、崔兰田为仲、王兰琴为季妹,三人情同手足。
1945年抗战胜利,王秀兰离开西安豫秦剧院回到开封演出。开封的老观众不会忘记她回汴演出的盛况。开封市作协主席樊城说,当年在鼓楼南山墙张贴的巨型戏报上曾出现了诸如“气死狗妞,气走常香玉”之类的话为王秀兰鼓气,王秀兰亦不负众望,一出《六部西厢》打了个四面开花。接着她以高超的技艺坐上了工人戏院的头把交椅,确立了王秀兰在开封戏剧界的领袖地位。
她在舞台上的表现赢得了戏迷的一致称赞。1951年11月,中南地区在武汉召开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会议,王秀兰和常香玉是戏曲界仅有的两位代表。1952年8月,王秀兰又和陈素真、王敬先、宋桂玲、唐喜成等组成河南代表团参加了中南地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由她主演的《别府·骂相》以及与唐喜成联袂主演的《柜中缘》,获得演员一等奖。同年10月,以王秀兰为副领队的河南代表团一行数十人还赴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
1956年,由王秀兰、王敬先、王素君演出的《王金豆借粮》一举荣获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剧本、演出一等奖,三位主演均获得演员一等奖,被誉为“汴京三王”。
此后,“汴京三王”在长期的舞台合作中配合默契,她们合作演出的剧目有《西厢记》《天河配》《彩楼记》《梁祝》《孟姜女》等。1957年、1960年、1962年等几次全国性的巡回演出,足迹踏遍了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上海等地,横跨了大半个中国,“汴京三王”的精彩表演获得了当地观众的极高评价,为豫剧在全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开封市作协主席樊城说,中年后,王秀兰老师身体发福,许多当年的拿手戏只能忍痛割爱。加之王秀兰生性恬淡,历经了种种磨难后,对名利看得更淡,以至于没有留下视频、录音资料,这绝对是豫剧史上的一大憾事。
(作者:岳蔚敏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