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玲:为观众留下珍贵的精神食粮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2/26 9:28:5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核心提示
她是豫剧祥符调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饰演刀马旦、花旦,有“豫剧小皇后”之誉。她从艺50多年,还以花旦、闺门旦著称,能翻能打,一生主演过近150部戏,是豫剧女演员中少有的“文武全能”。她一身绝技,让无数戏迷为之倾倒。
她就是已故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宋桂玲先生。她去世后,戏迷为其设计网页,在网上常年保留页面,以此怀念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豫剧小皇后”走红舞台
宋桂玲1933年出生于开封,她自幼历尽磨难,8岁进开封快乐戏院学唱豫剧,专攻刀马旦、花旦。曾师从豫剧老艺人赵清和,后又随京剧艺人金丝猴学练武功。12岁时,宋桂玲便以“文武双全”之誉登台担任主演。
宋桂玲性情刚烈、倔强,她勤于钻研,学艺刻苦,是一个很要强的人,总想靠艺术征服人。宋桂玲的这种性格使她学戏、练功比别人更加勤奋、更能吃苦。宋桂玲在回忆录中提到她小时候学戏的情况时说,她基本上每天都是7点多钟“调弦”,即随着弦子练唱,8点多开始练武功,最基本的是腰功、腿功,进而翻、跑圆场,下午学戏词,晚上继续练功。大伙儿练时,她在练;大伙儿休息时,她还在练。宋桂玲在艺术上有着非凡的天赋,加上她的吃苦耐劳以及勤奋,使她很早就在艺术上出人头地。
登台之后,宋桂玲的表演非常出色,很快就红遍了开封城,不但开封,整个河南豫剧界都为出现这样一位有艺术天赋的小演员而震惊。当时,有人撰文在报纸上评价宋桂玲,称她为“豫剧小皇后”。
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封的豫剧演出活动比以前多了,唱对台戏的事情也多了,演出时,只要宋桂玲一到,场面很快改观,许多观众会兴致勃勃地观看宋桂玲的演出。尤其是在郑州演出时,几个剧团对垒,有人从开封把宋桂玲请来,观众一听说,马上便向这个戏台子聚拢,当时有人赞叹:“宋桂玲,真灵!”
宋桂玲当时担任开封民乐剧团和安阳地区豫剧团团长,从朝鲜回国后不久,她就随团外出演出,辗转于安阳、濮阳、新乡等地,一直演出了26年。
上世纪50年代,诗人阿蔚曾观看过宋桂玲演出的经典豫剧《陈妙常》,40年后,这位诗人赋诗赞曰:“苦恋潘生意绵绵,禅堂焉能拴心猿。难得秋江睹风采,耿耿于怀四十年。”以此赞扬宋桂玲的精彩表演。
创新豫剧功莫大焉
宋桂玲的戏路很宽,在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她主演过近150部戏,成功地塑造了近百位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有专家评价认为,宋桂玲的唱腔俏、醇、脆,身段娇、娴、美,她在豫剧《抬花轿》中饰演的周凤莲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艺术形象。
为了塑造角色,宋桂玲总是全身心地投入。《抬花轿》原名《香囊记》,是豫剧舞台上经常上演的一个剧目,虽然不是家喻户晓,但是很多戏迷对这出戏都十分熟悉。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宋桂玲认为《香囊记》是以反映张志诚和王定云的爱情为主线的戏,周凤莲只是个陪衬角色,因此她想把这个心直口快、爽朗天真、乐于助人的人物在舞台上树起来,成为《抬花轿》的主角。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宋桂玲先后4次修改剧本,并且在化妆、人物性格、做戏等方面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多侧面、全方位加重周凤莲在戏里的分量。尤其是坐轿时的一段唱,为了达到声情并茂、唱腔与舞蹈巧妙结合的效果,每天上午,宋桂玲对着录音机翻来覆去地唱,一字一句地听,一点一滴地琢磨,一招一式地练,整整苦练了两个月。演出当天,观众掌声如潮,对这出戏大加赞赏。经宋桂玲修改,《抬花轿》中周凤莲这一角色得到了完美刻画,“坐轿”这段戏很快不胫而走,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豫剧唱段。
在《香囊记》一剧中,宋桂玲以韵味醇厚的祥符调“二八板”将这出戏唱得欢快活泼,同时,她又根据自己表达快、吐字清晰的特点,在该剧中加进了难度很大的两段唱:夸香囊、夸妹妹。这两段戏听起来清脆悦耳,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宋桂玲树立了一个高度,加大了这两个唱段的表演难度,很少有人敢于尝试。
宋桂玲唱腔清脆圆润、优美婉转,她的表演朴实深沉、细腻逼真,深受广大观众和戏剧界人士的好评。
命就是戏,戏就是命
宋桂玲在其艺术生涯的黄金时期便退出了舞台,做了河南省豫剧一团的艺术指导。其间,团里的演员大部分是青年演员,《香囊记》和《穆桂英下山》是当时青年演员最适合排演的剧目,宋桂玲手把手地教这些青年演员,其中汪荃珍、白金霞、魏俊英、茹红、王秦英、白惠君等都曾受到宋桂玲的指导。
宋桂玲对豫剧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很多演员“走穴”都发了财,宋桂玲却不分日夜地在团里工作,她挚爱的豫剧表演事业支撑着她的精神世界。她认为命就是戏,戏就是命!
除了向青年演员悉心传授技艺、对传统豫剧剧目做创新性改革之外,她演出的很多剧目都为豫剧观众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食粮。
比如,青年时代的宋桂玲在《闹书馆》中饰演秦雪梅,在《大狼山》中饰演九花娘,在《大破天门阵》中饰演穆桂英,在《刀劈杨藩》中饰演樊梨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主演过《穆桂英下山》《香囊记》《三哭殿》《蝴蝶杯》《陈妙常》等传统剧目以及《李双双》《铁流战士》等现代戏。1952年,年仅19岁的宋桂玲参加中南区戏曲观摩会演,表演了一折《投衙》,由于表演精彩、技艺高超,竟与“豫剧皇后”陈素真一同获得最高奖演员奖。1953年,她奔赴朝鲜,在战地演出《花木兰》《克敌荣归》《红娘》《断桥》等戏,受到广大志愿军战士的欢迎,被评为“人民功臣”。 1956年,她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获演员奖。她主演的豫剧《黄金婵》《茶瓶计》等曾灌制过唱片。宋桂玲1954年起先后担任开封民乐剧团团长、安阳地区豫剧团团长、新乡地区豫剧团团长等职长达26年,随后担任开封市戏曲学校校长。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宋桂玲仍孜孜不倦地钻研,集教、写、练、演于一身,致力于继承和发扬祥符调,力求振兴和发展豫剧。
1999年5月17日,宋桂玲因病去世。其主要生平事迹被载入《中国艺术家辞典》《华夏妇女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新闻人才传集》等。
(作者:张德卿 责任编辑:12301-4)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