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宋朝的历史和房价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2/4 15:33:4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有无住房的问题上,古人跟我们一样缺乏平常心。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做官大半生,没有买房,于是儿孙们的抱怨就来了:“我年七十无住宅,斤斧登登乱朝夕。(苏辙《李方叔新宅》)”“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苏辙《买宅》)”七十岁时尚无住宅可以安身,儿子们纷纷埋怨。唐朝有一位名叫许浑的诗人,他的朋友去长安买房,无功而返,临走时看见长安富豪之家房屋多得住不完,又非常气愤:“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许浑《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穷人买一所房尚不可得,富人狡兔三窟,住宅空置,去哪里寻找平常心呢?
陆游说过:“古人已死书犹存,吾曹赖
了解宋朝房价有什么用
但问题是,算出来又有什么用呢?难道一本探讨宋朝房价的书可以成为现代人买房或者卖房时的指南吗?如果不能,那这样的书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事实上,历史几乎没有现实意义。
著名历史控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将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秘笈。他说的历史,仅仅指政治史,记载政权更迭、论述朝代兴衰的政治史。而这种政治史,也仅仅对于政治家有现实意义。一个修自行车的师傅读完《史记》,他的自行车并不能修得更好。一个投资房地产的商人读完《资治通鉴》,他的投资胜算并不会增加。
与政治史相比,社会生活史的现实意义就更弱了,它既不能帮助政治家指明道路,也不能帮助企业家优化投资,甚至连为家庭主妇提供一套理财方案的功能都不具备。但是,它很优美。
我不知道大家怎样看,反正我对尘封在历史深处的生活细节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我渴望知道几百年前的人们如何活着,我喜欢通过文献与他们对话,我享受这样的探秘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很惬意、很优美。当观察古人的时候,我选择的不是上帝视角,而是将自己当成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空间一遍又一遍地活着,彷佛比别人多活了几千年,这真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历史、数论、小说、诗歌、音乐、油画……你可以列出一长串没有“现实意义”的清单,但是它们都很美。你把一盆花放在阳台上,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花不能吃,也不能喝,可是它很美,能让你心情愉悦,这就够了。
即使你看不到历史的优美,也一样离不开历史。今天的领土纷争、政治纠葛、文化冲突,莫不牵扯历史;今天我们用的汉字、说的语言、使用的成语,莫不牵扯历史;今天我们的风俗习惯、饮食偏好、国民素质,莫不牵扯历史。我们每个人的每一步都在创造历史,我们每个人的每一天都是未来历史的起点和过往历史的延续,无论你想还是不想,历史都在这里。
过去我们中国人总是太看重历史的现实意义。历史确实有现实意义——我们多读读历史,多了解一些先民的生活,至少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刹那,心胸会开阔一些,格局会宏大一些,会觉得好像从久远的过去一直活到了今天,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就不会再乱发脾气:算了算了,陶渊明生了五个傻儿子,包青天直到三十九岁才开始上班,欧阳修做了大官还在租房住,他们都不急,我急什么呢?
当然,这种层次上的现实意义是微不足道的,仅仅是我们在欣赏历史之美过程中形成的副产品,是历史奖赏给我们的额外福利。
我们喜欢历史,绝不表明希望回到任何一个逝去的时代。我只喜欢留在当下,因为我知道古代普通人的生活有多么艰难,面对饥饿与疾病时有多么无奈。我喜欢研究古代(因为很有趣),也喜欢将古人生活写出来(因为能赚稿费),但是我真的不想变成古人,这是自从我写作以来就一直秉持的观念。好比一个古生物家痴迷于研究恐龙,但他绝对不想变成恐龙;一个历史学家痴迷于研究战争,但他绝对不喜欢置身于战争。
最后希望大家忘记历史的意义,一起来创造历史,并体验历史。
[1][2]
(作者:李开周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