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线短,情长(河图洛影)
线短,情长(河图洛影)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1/29 17:01:15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清代、民国时期的缠线板,洛阳民俗博物馆藏品

  旧时的纺车,洛阳民俗博物馆藏品

    有些老物件,像远去的人,逐渐消失不见,只有念旧的人会忆起它的模样,记得它的名字。
    比如洛阳民俗博物馆珍藏的这些缠线板,若无人提醒,有几个年轻人认得?
    它们的样子真好看呀!薄薄的木板,雕了花儿,上了漆,两头宽,中间窄,像美人的细腰,盈盈一握。
    美人各有风情,千姿百态,它们也形状不一,各有神韵,或似花朵,或如兽骨,或像古琴。
    这么美的东西,只是用来缠线的。过去的人真讲究,审美体现在生活细节上。
    缠线板上缠的是手工纺出来的粗棉线,柔软,洁白,比现代人缝衣服用的丝线要粗一些。
    我奶奶那一辈,年轻时大都有过纺线的经历。几十年前,河洛乡间,许多人家都有纺车。勤快女子善持家,做饭,洗衣,种地,养猪,喂鸡,弹花,纺线,织布,样样不在话下。
    那时的成衣店很少,想穿新衣裳,得到集市上撕布找裁缝做。自己纺线织布,能省下不少钱。
    把棉花纺成纱线,织成棉布,得经过许多枯燥、重复的工序。纺线又累又费时,纺线人盘腿坐在纺车前,不停地摇着纺车,一干就是几个乃至十几个钟头。
    旧时乡间女子少有机会上学念书,闺女们小小年纪就开始纺线,从清早纺到天黑,纺不完不能出去耍。
    纺好的线缠在缠线板上,这样线就不容易打结了。
    手摇纺车大约出现在东周战国时期,缠线板的历史想必也不短。在汉代,纺车已是普遍的纺织工具。南北朝民歌《木兰诗》里那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正是河洛女子在家纺织的生活写照。
    手织布不如机织布纹理细密,却有棉花晒透了的温度,越洗越柔软,越用越妥帖。
    纺出的线扯得长了容易断,河洛女子为家人纺线做衣的情意却绵延了千年。

(作者:张丽娜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