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瑗(77~142),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东汉著名学者、书法家、文学家,尤其擅长草书。是东汉著名学者崔骃之子,幼年丧父,锐志好学。18岁赴京师洛阳,交游问学,通晓天文、律历、术数,为时人推崇。曾任汲县(今卫辉市)县令七年,汉安帝初年,官至济北相,以清廉称于世。
崔瑗40多岁时,才任为郡吏。后因事触法被关进了东郡发干县(今山东冠县县境东部)的监狱,当时的监狱长对《礼经》很有研究,每次提讯时,崔瑗都顺便请教一二。不久崔瑗获释,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后邓遵因案被诛,崔瑗因此被免职。之后车骑将军阎显征召崔瑗,在阎府中任职。当时阎太后垂帘听政,先是令安帝废黜太子(即后来的汉顺帝刘保),贬为济阴王,另立北乡侯刘懿为太子。崔瑗深知此举不合法度,他预见到阎显终究会招来祸害,想劝说他废黜北乡侯,迎立济阴王。哪知阎显日日沉醉,崔瑗见不到他的面,便请阎显的长史陈禅代为转告,陈禅犹豫不敢说。没多久北乡侯病死了,汉顺帝即位,阎显兄弟都被处死,崔瑗也被连累罢免,于是辞官回家,再也不应州郡的征召出来做官。之后,大将军梁商征召崔瑗,崔瑗也以病推辞了。
后崔瑗被举荐为秀才,迁任汲县令。他在任七年,多次向朝廷上书,提出应实行的政事,为百姓开垦数百顷稻田,受到百姓称赞。汉安初年,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同举荐崔瑗,认为他是宿德大儒,在任期间政绩突出,不应久在下位,因此升任他为济北相。过了一年多,光禄大夫杜乔充任巡察使者,到各地巡视,他向朝廷检举,崔瑗犯有贪污罪,于是崔瑗被送司法机关审理。崔瑗上书为自己辩护,辨明无罪后释放,后因病逝世。他临死之前,嘱咐儿子崔寔说:“人接受天地的恩赐得以生存,人死之后,灵魂归天而去,骨肉葬于大地,哪里黄土不埋人?不要把我的尸体运回故乡,他人赠送东西和羊猪之类的祭品,一律不准接受。”崔寔遵照遗嘱,把他埋葬在洛阳。
崔瑗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崔瑗著有《草书势》,这是流传至今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书法论文,弥足珍贵。
崔瑗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擅长写书札、记文、箴文、铭文。《后汉书》本传记载他撰写的各种文体57篇,但在清代文献学家严可均辑录的《全后汉文》中的作品已不足一卷,今存者以收入《文选》中的《座右铭》最为有名。崔瑗年轻时好意气用事,因哥哥崔璋被人杀害,他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朝廷大赦,崔瑗才回到故乡。他自知因一时鲁莽犯下大错,就作铭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警醒自己,这也是今天座右铭的来历。
座右铭
汉•崔瑗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