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市冀屯镇冀祥小学的孩子向新乡文艺志愿者学唱豫剧选段
9月12日,新乡市政府南广场“周周有戏”的舞台灯光璀璨,活动现场掌声雷动。盘鼓《精忠报国》气势磅礴,原创村歌《南河恋》吟唱乡土风情,诗朗诵《黄河怒涛》激昂澎湃,舞蹈《太行狮承·卫水狮情》灵动传神,经典戏曲《红色娘子军》让传统艺术焕发新彩......
作为新乡市打造的惠民文化品牌,“周周有戏”自创办以来,始终坚守“零门槛公益”初心,以“群众演、群众看”为核心理念,每周不间断推出文化展演,悄然构建起一套覆盖课堂、舞台、云端的未成年人文化传承生态体系。
课堂连戏台,文化传承融入日常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9月19日,卫辉市孙杏村镇中学教室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百姓学习之星”孟莉萍带领学生解读国歌里的文化密码。同学们第一次发现,熟悉的国歌旋律中,竟藏着如此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分量。
“以前总觉得唱戏是老一辈儿人的事,直到在戏曲课堂上学了《朝阳沟》选段,我才知道豫剧唱的都是咱身边的生活。”该校一名学生这么说。师生口中的“戏曲课堂”,是“周周有戏”进校园的特色内容。
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青少年成长,新乡开放大学树蕙合唱团的老师们不仅为学生带来精彩演出,更将戏曲身段、唱腔技巧拆解成趣味课程,融入日常教学。在孙杏村镇中学,新梨园学校的小演员与该校学生联袂呈现的演出中,孩子们表演的《铡刀下的红梅》选段,以稚嫩的童音、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在场每一位师生。当《亲家母,你坐下》的经典旋律响起时,台下学生自发跟唱,传统戏曲在这一刻完成了一次生动的代际传递。
“红色文化进校园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而传统戏曲则是让青少年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路径之一。”孙杏村镇中学校长说。
在校园里,学戏曲、唱红歌、品文化已成为不少学生的课后日常,传统文化正从课本上的文字,变成可听、可看、可参与的鲜活体验。
名家带徒,非遗传承添活力
“手腕要稳,眼神要跟着手势走,想着自己就是那朵傲霜的红梅。”在卫滨区文化馆排练室里,文艺志愿者李素琴手把手指导小学员张锦宜练习舞台步伐。今年暑假,“周周有戏”专门开设“非遗少年工坊”,让15名像张锦宜这样的孩子获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面对面学习的珍贵机会。
“家长最初的想法就是带孩子来看个热闹,没想到,她一看到戏曲表演就挪不开眼了。”张锦宜的母亲王女士说,几个月下来,女儿不仅站姿、台风有了明显进步,还主动查阅戏曲故事,性格也变得更加沉静。在7月25日的“周周有戏”青少年专场演出中,张锦宜领衔的戏曲连唱赢得满堂彩,她佩戴的银饰头面,还是“非遗工坊”特意为孩子们定制的“迷你版”。
不仅是戏曲领域,在民乐传承上,青春力量同样亮眼。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的余欣悦、赵林冉等同学,在“周周有戏”的舞台上带来民乐合奏《盛世国乐》,他们大胆将传统乐器与现代编曲融合,演出视频在“卫滨文化云”平台收获超5万次点赞。“我们就是想试试,用同龄人喜欢的方式演绎传统音乐,没想到这么受欢迎”。如今,他们的演奏团队已吸纳20多名中小学生,让民乐传承有了梯队力量。
为了让非遗传承更具系统性,我市依托“周周有戏”平台,构建起“专业院团+非遗传承+学校”的三维传承体系。2025年上半年,全市已举办未成年人非遗体验活动46场,青少年非遗爱好者注册人数突破3000人,7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成功入选“河南非遗新青年”名单。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技艺,因为这群年轻人的参与,变得愈发鲜活。
传统碰潮流,文化表达焕新彩
当身着唐装的少女迈着轻盈舞步登场,将观众带入唐诗意境;另一侧舞台上,街舞少年挥舞红旗,用动感舞步演绎《大中国》——这种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场景,在“周周有戏”青少年专场中屡见不鲜。
7月19日举办的“周周有戏”红旗区街舞专场中,DQ街舞团队带来的《Instruction》点燃全场,萌娃舞者演绎的《DerDer》《美丽点》尽显新生代的蓬勃力量,《师父秀》《舞动青春》则生动展现街舞文化的代际传承。在即兴对决环节,单手支撑、倒立旋转、托马斯回旋等高难度动作,更是引得现场掌声雷动。
“我们从不刻意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而是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文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包容理念让“周周有戏”成为文化创新传播的试验场。
当古筝齐奏遇上非洲鼓表演,当红色经典邂逅潮流街舞,年轻观众在熟悉的表达中自然而然地接纳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卫辉市孙杏村镇中学学生合唱团就是创新的受益者,在指导老师的编排下,他们将豫剧唱腔融入合唱《年轻的白杨》,这种独特的形式不仅在校园专场中获奖,更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加深了对传统音乐的理解与热爱。
截至7月底,全市中小学传统文化社团数量已增至126个,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以自己的方式,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云端”连心间,文化传播无界限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新乡的少年豫剧团在表演《朝阳沟》,孩子们的表现太亮眼了!”在“卫滨文化云”的直播镜头前,主播热情地向网友介绍后台候场的小演员。
7月25日的“周周有戏”青少年专场,通过“云端”直播吸引超3万人次观看,评论区里,“想带孩子去现场体验”“传统文化原来这么酷”的留言不断刷屏。
为了让文化传播突破地域限制,“周周有戏”创新采用“线下演出+线上传播”模式,依托“新乡文旅云”“百姓文化云”“卫滨文化云”等平台,将每场演出同步直播,为无法到场的观众提供便捷的观演渠道。其中,“周周有戏·街舞专场”线上直播累计吸引6.76万人次观看,“青少年专场”直播收获超7.6万人次关注;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姚欣悦、熊仙芝的古筝齐奏视频,经“新乡文旅”官方平台推送后,单条播放量突破10万次。
线上平台不仅是演出的“转播台”,更是文化传承的“新课堂”。获嘉县剪纸艺人王建中通过“周周有戏”线上课堂,教孩子们创作生肖剪纸图案,每期直播都有上百名家长陪同孩子学习。“有个孩子连续跟着学了半年,现在剪出来的作品已经能参加展览了。”王建中说,“线上平台让非遗传承从‘小众体验’变成了‘大众参与’。”
今年上半年,“周周有戏”未成年人相关内容线上浏览量累计达86万人次,带动线下活动参与人数同比增长42%,实现了“‘云端’连心间,文化无边界”的传播效果。
文脉润成长,惠民工程结硕果
13岁的街舞爱好者李浩宇说,通过“周周有戏”这个平台,他接触到了传统武术,如今已能在街舞表演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的创意表演还在全市青少年才艺大赛中获得评委的好评。
市民刘女士则带着双胞胎女儿连续参加了6期非遗体验活动:“老大爱上了古筝,老二迷上了剪纸,现在姐妹俩还会互相出题考传统文化知识,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比说教有效多了。”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自“周周有戏”开设未成年人专场以来,全市青少年戏曲兴趣班报名人数同比增长170%;卫滨区、卫辉市等试点区域未成年人非遗知晓率从38%提升至72%。在2025年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上,“周周有戏”未成年人文化传承计划被列为重点文化工程,将建设10个“戏曲进校园”示范基地,培育50支青少年非遗传承队伍。
截至目前,“周周有戏”已走过121场演出历程,从最初的“弘扬传统文化”“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到如今成为未成年人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这个诞生于新乡的惠民文化品牌,正以独特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让千年文脉在青春舞台焕发光彩。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