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郭姓的起源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5/22 10:23:3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郭姓出自姬姓,源于古虢国。据《汉书·地理志》和有关姓氏古籍记载,虢国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有东虢、北虢、西虢之分。其中,东虢在今荥阳东北,开国君主是周文王的弟弟姬叔(亦称虢叔)。公元前767年,虢国土地被郑武公占领,周平王又把姬叔的后裔姬序封于上阳(今三门峡及山西平陆一带),称为北虢。公元前655年,晋国假道于虞灭掉北虢。“唇亡齿寒”、“假虞伐虢”的成语故事即出于此。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也称城虢,开国君主是文王弟虢仲(亦称姬仲)。西周灭亡后,因虢、郭字异音同,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在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并逐步形成许多支脉。秦汉时,郭氏开始播迁于山东、河北、湖北等地。唐代,中原郭氏先后两次向福建迁徒。公元1127年,有许多郭姓族人随宋高宗赵构南逃,居于江、浙、湘及两广等地。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台湾郭姓已有近百人,散居高雄、彰化、嘉义等地,后发展成为台湾地区的十大姓氏之一,有部分郭姓还远徙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历史上的郭姓名人,汉有郭解(济源人),以行侠闻名于世;三国有郭嘉(颍川人),为曹操重要谋士,从征十一年,运筹策划,对统一北方有所贡献;晋代有事母至孝而闻名的郭巨(温县人)。唐代,郭姓任宰相者四人,最为著名的是郭子仪,他为平定“安史之乱”、中兴唐室功高第一,升中书令,封汾阳郡王,历清宗、代宗,到德宗时尊为尚父,身系天下安危二十年。五代时,尧山(河北隆尧人)人郭威,于公元前51年,代后汉称帝,建都汴京(开封),历三帝十年。宋元明清,在文化艺术领域的郭姓名人更是群星灿烂。近现代最著名的是学界泰斗、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他在上世纪50年代,对三门峡附近虢国墓地出土的大量历史文物考证后,撰写的《三门峡出土铜器二三事》,是研究虢国历史及郭姓起源的又一重要依据。
郭姓在全国汉族姓氏中名列第十六位,在漯河依人口数量排序居第八位,共有7094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大部分是明初从山西迁徙过来的移民,最早的一支在今源汇区空冢郭乡。后来又不断向周边发展,分布十分广泛。在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城区内,仅村名相同的郭庄就有十几个,比如大郭庄、小郭庄、东郭庄、西郭庄、前郭庄、后郭庄、郭寺、郭栗庄、郭桥东、郭桥西、沙郭、席郭、布袋郭、寨东郭、三所楼郭等。郭姓居民对我市的经济繁荣、城市建设和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曾做出积极贡献,并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