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从繁塔的“行脚僧”佛砖 看北宋开封城的对外交流
从繁塔的“行脚僧”佛砖 看北宋开封城的对外交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5/2 17:03:2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作为国家级顶层战略的“一带一路”,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重大举措。
    有学者指出2000多年前,出现了一条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但这条路可不是人们修出来的,而是人们一步步“走出来”的,为什么那个年代的外国人要披荆斩棘,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原因可能很简单,即那个时候的中国是有极大魅力的,有这些沿线国家最需求的东西:一个是有形的产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另一个是无形的产品,如先进的文化、思想、理念、制度、价值等,进而认为“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给各方带来实惠、令人震撼的经济事件”,更是“一个备受关注、引起共鸣、令人称道的文化事件”。
    这一“文化经济学”案例的源头,或者说这一“历史符号”的源头在哪儿呢?
    我们知道,以陆路交通为主的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和目的地城市,非汉唐的西安和洛阳莫属。而海外贸易始起的宋代中国,海路和陆路兼备的“一带一路”中心城市,必然是都城开封。笔者这么讲,有没有佐证之例呢?当然不会空穴来风。
    早期陆路的古代“丝绸之路”,输出货物似应以丝绢和茶为主,当宋代的海外贸易繁盛之时,沉重的“瓷器”才便于漂洋过海。故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京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工商外至,络绎无穷”。海内外的华夷工商,外至东京开封干什么呢?当然既有经贸活动,又有文化交流。
    经贸活动就要有物产基础,就瓷器来讲,虽然南方也不乏龙泉、建州等窑,但北方河南等地的五大名窑窑口更多。至于丝绸,有专家曾认为(北宋前的五代时期)“北方诸道丝织业远不如江南”。河南大学宋史专家程民生教授的《河南经济简史》以具体史实指出,五代时期的土贡丝织品(含丝布)“江南道有17州凡42种,河南道24州凡43种,河北道20州凡46种。也就是说,即使以土贡丝织品名称而论”,江南道也不比中原腹地多。无疑到了宋代,中原和北方仍为盛产丝织品之地,故不可以今日眼光和观念贸然推测北方不产丝或少有丝织品。而这些丰产的丝织品、瓷器必然是以都城开封为中心的商贸活动的主要商品。
    至于茶叶,确为北方农产品之短。然则,宋代文人杨侃的《皇畿赋》对北宋茶叶外贸的情况有更生动具体的描写:“复有咸平大县,我宋新建,因纪年以命号,诏将作而营缮。公宇之制,甲于畿甸。中有大川,通寰带阓。贯都邑而北来,走江湖而南会。何客棹之常喧,聚茶商而斯在?千舸朝空,万车夕载,西出玉关,北越紫塞。”
    这段话告诉我们,今天称为通许的咸平县,是宋代以宋真宗咸平年号命名新设立的县。为了把咸平县建好,皇帝下旨让“将作监”负责修建,县衙等政府用房的规制比畿辅内其他的老县城都高档。特别是城里有条大河(今通许南北向的“惠家渠”即其遗迹),环城而过,上游连贯东京,由北而来,向南通江达海而去。这里漕运非常繁忙,河道里船只客来货往、人声嘈杂。南方茶商的千百只货船为何常常聚集于此呢?他们早上在此卸空货物,当晚就有上万部车辆从这里装上车,向西送出玉门关,向北送往长城以外。
    由此可知,北宋时的蔡河(即惠民河,故至今通许一段仍叫“惠家渠”)北通汴京,南达淮河。皖南、江浙的茶商依靠这便利的水运将茶叶先运到咸平(通许),然后再走旱路,向西贩到西域,向北运至朔漠。也就是说,开封府的咸平县类似现代的“自由港”,沟通内河外海,充分支撑着东京开封城“一带一路”的国际贸易功能。
    可见,宋代开封在当年“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见诸文字,而且在开封的社会生活和现存文物信息上都有确切的实证。
    再如,在开封宋代繁塔的文物信息里,就有鲜明的史证。
    第一,在开宝年间,为建造繁塔大量捐钱施物的,主要是福建、江浙沿海地方势力的“平海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师陈洪进”“检校司徒前漳州刺史陈文颢”“前顺州刺史陈(空白)”“连州刺史任太保”“扬州节度使钱惟浚”和“建州蒲城县章荣”等人物。可知北宋初即已掌控当时的泉州(平海军)、漳州、连州(广东)、建州(南平)、扬州 等沿海地区,奠定了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
    为建造繁塔捐施者,遍及天南海北到京城来的官员、民众各色人等。诸如,殿直侍卫、县君命妇、教坊乐师、洛京士人、齐州(济南)客商、随州(湖北)僧人、庐州(合肥)民妇、颍州船户、高邮军官、兴元(汉中)随使医官应有尽有。    从地理上,近如陈留、尉氏、西华、太康、洛阳、汝州、陈州(淮阳)、许州、亳州、颍州(阜阳)、博州(聊城)、赵州(河北),远如西川(剑南一部)、益州(四川陕南)、淄州、齐州(济南)、升州(南京)等地人士都参与赞助修建繁塔。
    繁塔还有北宋时期“秦州客郭扆施钱四贯文”的一条铭文信息。“秦州(天水)客郭扆”仅捐四贯钱出手不阔,说明他不是高官富商。今天,虽然不得而知天水的郭扆缘何盘桓于京城,但证明了北宋初开封与西部的热络联系。
    无独有偶,繁塔铭文有一条“夏州番洛都知兵马使李光文施”的信息。宋时夏州为“党项”人藩落(番洛),西夏“党项”人的文化遗物、遗迹今天已非常稀少,但直接在开封繁塔上发现,本身就有北宋初期与西夏人文交流的史证意义。
    一位秦州客郭扆,一位夏州番洛都知兵马使李光文,在开封的活动史迹,证明了什么呢?因为秦州、夏州等地是古陆路“丝绸之路”的跳板——必经之地,也旁证了北宋时期的陆路“丝绸之路”也是非常畅通,交流也是非常频繁的。
    此外,在繁塔碑文信息中,不仅可见到泉州、漳州等海路口岸的节度使、前刺史各地方军政要员在开封盘桓的信息。而且,在佛洞里还存有“交州□□使司马桓”捐施的佛像砖以及“黎氏八娘”捐施的佛砖。这种地名和姓氏的指向性都证实宋初开封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福建、两广的海上“丝绸之路”诸门户港口的热络关系。
    特别是,在塔身现存6923块佛像砖中,有许多块“行脚僧”形象的佛像砖。过去人们并不了解这位僧人,长期把他视为中国的“唐三藏”玄奘,实际上完全不对。
    他“深目、高鼻、厚唇”,一副标准“西域人”的面孔,衣着棉、手牵虎,风尘仆仆、矢志不渝。他为文化交流而来,没有这种深度的交流,开封繁塔就不可能出现这么多、这么准确逼真的“西域行脚僧”形象。
    这块佛砖的形象对宋代开封在古代“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和作用,无疑是具有史证意义的文物。与之相照应的是《宋史》太祖本纪二,明确记载建隆三年三月,宋太祖曾诏“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各赐钱三万,游西域”。这说明宋初以佛教为媒的国际文化交流为官方所重视和鼓励,这种交流又是伴随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而开展的。
    开封繁塔的这种历史信息或实证说明今天的“一带一路”举措,确如学者所言是“一个备受关注、引起共鸣、令人称道的文化事件”,宋代开封于1000多年前s就演绎过这样的“文化经济学”案例。

(作者:宋喜信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大宋饮食指南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