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通许民俗景观:于氏祖茔祭祖大典
通许民俗景观:于氏祖茔祭祖大典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4/17 10:39:5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三股杈”古柏在祖茔南部,因主干为三个大树枝,故名,高约18米,树围3米;老白皮古柏位于祖茔北部,因树皮霜白,故名,主干挺直,树围2.7米;黄蜡树位于茔地南部,树围2.8米,为珍稀树种,生长缓慢,木质坚硬细腻,春天发芽,小叶卵形,开黄色小花,结青色小果,果粒渐渐由青绿变红,与花椒籽极为相似,两者放在一起极难区分,其种子发芽率低,一万粒也难有一粒发芽。
    驷马之门振家声
    六营于氏家族自明清以来涌现了许多仁人志士。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于氏宗谱》记载于氏家族明清时期有进士6人、官员300多人、举人15人、贡生60多人,因军功被诰封的有12人。这还不包括因家谱毁灭而未能记载的。1938年6月,日军侵占通许,六营村看家队依托古寨墙,用土炮击溃日军小队并炸死小队长;多名青年参加了水东抗日游击队,杀鬼子、捉汉奸;1939年,丁一(本名于兰芳)等多名青年奔赴延安,投身抗战,新中国成立后,丁一为昆明军区少将;1940年~1943年抗战最艰苦的岁月,丁一的父亲、族长于连水多次冒着危险到开封为八路军购买医药、器材,救治伤员;1946年,由族长于连水倡议,用茔地历年所蓄筹建新生中学,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党团组织,为我党输送骨干100多人。丁一的弟弟于香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屡立战功,成为战斗英雄。他与许多战斗英雄一起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奖给于香蒲一支步枪。
    于氏祖茔祭祖大典
    据清同治《于氏宗谱》、民国《通许县新志》记载,于氏祖茔祭祖大典有清明祭、秋祭。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的秋祭最为隆重,唱大戏三天,还有唢呐班吹奏。分布在通许县内60多个村庄、通许周边县几十个村庄以及河南、山东、安徽等各地的于氏代表纷纷来到于氏祖茔祭祖,于氏祖茔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茔地四周卖香的、卖小吃的、卖针头线脑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成为通许一大民俗景观。
    厚重的根亲文化与民俗研究价值
    于氏祖茔祭祖大典民俗文化丰厚,于氏祖茔碑刻、家谱等信息丰富,记载了明初人口播迁与繁衍、李自成起义军在开封的活动、捻军活动、黄河决口等,具有民俗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六营于氏广泛分布于国内外,特别是在当前的寻根热中,于氏祖茔祭祖大典具有姓氏寻根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于氏祖茔对于研究于谦家族史也具有参考价值。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版《于谦研究》第17页《论民族英雄于谦的历史功绩》中说:“于谦祖籍河南考城,曾祖于九思。”《于谦》一书中说:“于谦曾祖父九思……于谦下面还有一弟(名泰)一妹。”
    1996年,通许县文化局、文化馆对于氏祖茔文物、祭祖大典进行了调查,建立了部分文字、照片档案。1998年,于氏祖茔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9月,开封市文物处印发《关于加强对于谦家族墓地保护的通知》,要求做好保护工作。2002年8月,于氏祖茔古柏、黄蜡树被列入河南省古树保护名录。
    2009年12月,于氏祖茔祭祖大典被开封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赵虎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