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通许民俗景观:于氏祖茔祭祖大典
通许民俗景观:于氏祖茔祭祖大典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4/17 10:39:5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郡望,是指古代某个姓氏发展过程中各支、各系成为名门望族的纪念地。祭祖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郡望、祭祖负载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丰厚的精神内涵。由通许县城向东沿“通许—长智”公路行4公里,路北便是于氏宗祠以及占地173亩的于氏祖茔。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三月,于泰为于聚立墓碑;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始建于家祠堂,工程浩大、建筑精美,有山门一座,飞檐悬铃,正面雕刻有二十四孝图,背面刻有通许名儒题字、题联。
    于姓郡望的形成
    六营地名的来历与战国时代“合纵连横”有关。据明嘉靖《通许县志》载:“六营在县治东八里,相传苏秦以合纵之术说赵,遂相六国,帅诸侯之师西伐秦,连营于此。”清乾隆《通许县志》记载乾隆年间莆田人(今福建莆田)太学生陈子京作《六营》:“曾传六国此连营,一望深林天际平。密叶荫浓迷鸟梦,盘根偃蹇作龙行……”
    据通许县档案馆藏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于氏宗谱》及六营于氏古墓出土的明朝墓志铭记载:于姓一支因避战乱,从陇西(今甘肃省东部)迁河南省中牟。元末,又从中牟迁通许东八里之六营岗下开阔地带居住。于氏始祖于聚见此地群岗起伏、森林蓊郁、两河环抱,为吉地,遂把村东大岗定为茔地。于氏在六营岗繁衍生息,成为通许县巨门望族,并形成于姓郡望。
    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于氏宗谱》记载,在明清数百年的历史中,于氏族人昌盛,或因人增地窄,或因天灾人祸、仕宦等原因,通许于氏以六营岗为祖根地,播迁县境内65个村庄,清朝时有“于娄半县”之说,并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在播迁地以姓立村。如:清朝时,北京即有通许于氏形成的于家胡同。山东东明、菏泽、巨野等县,安徽萧县、颍上县、宿县、亳州等县,江苏南京、丰县、沛县、铜山等,河北井陉县于家村等于氏族人皆由六营岗迁出。该宗谱记载了河南省50多个县、全国20多个省的通许于氏分支。
    人文奇观于氏祖茔
    据通许县文史专家陈维讲述,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三月,于泰为于聚立墓碑。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三月祭祖大典后重拓茔地、立碑,始建于家祠堂。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二月,于永易(历任汾西王、兵马司官职)为于泰立碑,在茔地栽柏树、杨树数千棵。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月祭祖大典后,重修祠堂、山门,于王师(增生)等续修宗谱并订正辈字 “五福昌广”等20字;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续“全新连芳,从善兆吉,因以恒扬”;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接续“俊秀林立,祖德延长,敬守成效,庆贺明良”;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修祠堂围墙、大门,再拓茔地;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春续修宗谱;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重修宗祠大殿;1913年重修山门。
    1930年,在通许县老城马号街修建于氏宗祠,地方名流为之题匾、题联。国民党参议员于右任书写“于氏宗祠”匾额,悬于大门;于右任为大殿撰联“春至和庶物,风来想故人”,该联现存尉氏县文化馆。
    于氏祖茔树木多,遮天蔽日,夏天进去看不见阳光;猫头鹰、苍鹰、喜鹊、狐狸、野兔等成群,古碑林立。通许旧时有“六营老坟的柏树——数不清”的传说。1946年8月,国民党河南保安第五团张绍儒部在六营一带驻扎,听说于氏祖茔的柏树数不清,遂让一个团的士兵每人抱住一棵树,树比兵多,还是数不清。于氏祖茔的古柏林、碑林等成为通许县的一大人文景观。
    现于氏祖茔存有明墓志铭及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重修祠堂碑记》等碑刻10多块,茔地现余明朝古柏两棵、黄蜡树一棵以及民国时栽的柏树100多棵。

(作者:赵虎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