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社火:时光洪流下的文化传承
社火:时光洪流下的文化传承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3/31 15:25:2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社火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作、纸扎活、糊纸、扎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现在人们口中的社火指的是丧俗社火,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社火是古老的民间艺术 制作历史源远流长
    社火起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以后逐渐成为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最初的宗教祭祀供品多为实物,由于人口增多,逐渐出现模型实物供品,伴随纸的发明生产,社火供品随即出现,社火工艺也由此而生。因社火伴随纸的生产而来,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因此社火艺术最早可溯源至西汉初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纸的广泛流传,社火也日渐广泛流传于民间。至明清时期,社火遍及城乡各个角落。
    据专业人士介绍,供奉社火的形成,是原始社会以来祭祀、墓葬殉葬俑的演变和发展的结果。奴隶社会,奴隶主往往杀害大批人用于祭祀和殉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尧舜禹时期,人们认为以活人为牺牲过于残暴,便束草拟人,名曰“刍灵”,经巫师念咒作法,以示具备人性,然后焚化。因而凡祭天地、神祇、先祖等,杀人祭祀的野蛮迷信逐渐被“刍灵”替代,佐之以牲畜,沿例成习。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活人殉葬逐步被废除,改为木俑殉葬;秦汉以后,随着制陶业的兴旺和普及,陶俑又逐渐代替了木俑。丧俗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变革。自汉代有纸之后,社火艺术应运而生,至宋、唐、明、清,社火艺术在民间广泛盛行。
    社火是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
    社火的种类分以下四类:一是神像,如入葬时焚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戏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筑,如灵房、门楼、牌坊、车轿等;四是明器,包括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兽类。
    社火作品取材巧妙,工艺精湛。它是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社火遍及城乡,每逢元宵节或喜庆之际,民间艺人就扎制高意诙谐的“老鼠攀葡萄灯”、喜得贵子的“麒麟灯”、望子健康的“鸭子灯”、祝贺新婚的“鸳鸯灯”、祈求丰收的“金鱼灯”以及名种花草、鸟兽等。这些色泽艳丽、造型拙朴、寓意明快的各类社火作品,均取竹、木、线、纸为主要材料,以竹、木为骨架,以线团缚部位,糊彩纸以装饰,为喜庆欢快的活动频添几分色彩,同时也为哀丧、祀祭场面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杞县湖岗乡的叶俊奇是社火技艺的传承人,他制作的社火形体端庄、美观大方、颜色鲜艳、样式多样,特别是六角三层楼楼子最为突出。他制作的文人、武人、金童玉女、戏人形神兼备,面部表情丰富,这些社火作品全部保留了传统手工技艺,从绘画、剪纸、刻纸、泥塑小人头到彩绘、开脸都是纯手工制作,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叶俊奇自幼受祖父叶春祥、父亲叶圣恩的影响,对社火的制作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5年多系统学习,他就能独立制作社火。他收徒弟后,认真传授社火制作技艺,把扎龙骨、裱纸、绘画、剪纸、泥塑、开脸等最传统的制作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在成为社火技艺传承人后,他继续苦练社火制作本领,特别是在楼子制作方面有所创意,增加了围栏,同时把戏剧故事融汇到楼子中,使观赏效果大大提高。
    据了解,社火现使用和留存的制作工具有尺子、锥子、剪子、刻花刀、毛笔、油彩、五色纸张。叶俊奇现存放有社火制作版样20余件、社火制作草图32张。
    叶俊奇的社火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火多反映当地风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的历史舞台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豫东具有鲜明特色的稀有的民间祭祀形式,对研究相关的艺术门类有着极高的借鉴和吸收价值。社火艺人在创作中蕴含极其丰富的人文与历史资源,对研究民间历史与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社火主要用于丧葬祭祀,对研究民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13年,叶俊奇的社火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汪少冲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驽马恋栈豆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