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闹泰山庙会存在于尉氏县水坡镇北闹店村。
北闹泰山庙会会期为每年四月初七至四月初九。它是中原地区民间文化背景和特有地域环境下的历史积淀,是在与释、道文化长期渗透交融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是中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一个重要而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民俗文化及商贸活动。
北闹泰山庙会历史源远流长,起始年代无史料详细记载。听老辈人讲,北闹泰山庙会起源于唐朝,据清朝嘉庆年间的《重修拜殿碑文》记载:“闹店傍官道而西庙有泰山之神殿……经年岁之久远……”可见,北闹泰山庙会延续至今已有久远的历史。
据现存石碑记载,北闹泰山庙当时占地面积20余亩,房屋50间,主殿30余间,东西厢房20余间,自建以来,香火旺盛,历永久而未废。明嘉靖、万历及清乾隆年间对其进行修葺,清嘉庆十七年,泰山庙“经年岁已久,被风雨所伤,瓦积草而解缝,砖生硝而危墙,日渐渐以倾脊”。同年,道士朱明礼自武当来到北闹店村,主持募银三万,督工修建,并扩大了泰山庙规模,同时规定每年四月初七至四月初九过大会一次。从此以后,泰山庙会的名气愈来愈大,香火愈来愈盛,香客远及开封、周口、郑州、许昌等地。后在清道光八年又进行了重修,并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后。
1956年闹水灾时,由于村建学校地势低洼而迁入庙内,1963年学校迁走后部分庙宇被破坏 ,1966年“文革”风暴席卷全国,泰山庙以“四旧”名义被毁。1989年泰山庙会重兴并进行规范化管理。庙会期间不断有远道而来的香客,据庙内会首讲,庙会于1989年4月开始时香客就有近万人,近年则有3万余众。
北闹泰山庙会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活动和文化活动,香客们来自四方以求神灵护佑,祈福禳灾,求子祛病,求平安顺当、商贸兴旺等。庙会为香客提供了各种义务服务。为丰富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又搭建戏台唱戏三天及举办各种民间娱乐活动,用于酬神娱人。庙会以居住地为单位组建,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规范周全、行善助善是庙会活动的主旨。在多年的庙会活动中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表达了以平民百姓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祈福禳灾、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
北闹泰山庙会会期在每年四月初七至四月初九。为保障庙会活动的顺利进行,会首于四月初一召集会员开筹备会,安排各分管人员各负其责,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四月初七清早,生活在北闹店村方圆数十里村庄的民众,携带祭祀用品,自发组成祭祀队伍,从四面八方赴会,香客也有来自郑州、淮阳、周口、平顶山等地的。香客们到达后,庙会会首带领庙会全体会员和民艺队前去迎接,并由民艺队进行表演以示欢迎。到泰山庙后,香客先在礼桌前登记,然后向所敬之神敬献钱粮等供品,然后会首带领香客们上香,行三拜九叩之礼。叩拜后,攒香、焚表、焚香塔,完毕之后,香客们分散活动,到各神殿或许愿,或还愿,各了心愿。
北闹泰山庙会的特征: 历史性。北闹泰山庙会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每逢庙会期间,民众踊跃参与,烧香祭拜,各式民间文艺表演活动是泰山庙会的主要载体。目前,物资交流也成为泰山庙会的重要载体,而且为之注入了新的强大的生命力。
民俗性。北闹泰山庙会是具有厚重文化内涵的民间习俗活动,其紧扣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延续、发展。北闹泰山庙会的多种表现形式都以祈祷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商贸兴旺为内涵,其实质是大众用民俗文化活动展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艺术性。北闹泰山庙会是展现中原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一个平台和窗口。民间文艺项目众多,如舞龙、舞狮、高跷、竹马旱船、盘鼓、腰鼓、秧歌等多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项目,几乎囊括了中原地区的民间文艺表演种类。
时代性。北闹泰山庙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早期的泰山庙会是比较淳朴的民众祭祀活动,就是向神祈祷吉祥、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后来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增添了民间文艺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
北闹泰山庙会起源于唐朝,据清朝嘉庆年间的《重修拜殿碑文》记载:“闹店傍官道而西庙有泰山之神殿……经年岁之久远……”可见,北闹泰山庙会延续至今已有久远的历史。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