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让愚公泉精神焕发新的时代荣光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3/10 10:28:0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旱灾年年有,十年九不收,逃荒卖儿女,吃水贵如油”。民谣中描绘的是解放前北站山区(2004年区划调整为凤泉区)的真实场景。在北站山区13个村中,有4个村没有一眼吃水井,人们吃水或翻山越岭往返十几里路去提水,或挖旱井积雨水雪水饮用。人们翘首企盼天上落下来的雨水或雪水,像收集粮食一样,把那些浊流黄汤引入旱井,珍贵地窖藏起来。遇上灾年,天不降雨,人们只好背井离乡,异地求生。想水盼水,寻水找水,让曾经的北站人铁鞋踏破,望眼欲穿。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山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了利用一切水源,解决山区人民的吃水和灌溉问题,1960年3月,新乡市委决定兴修“引黄登山渠”。“引黄登山渠”全长13公里,南起共产主义渠黑堆桥,北止分将池,途经京广铁路、潞辉公路及崎岖浅山丘陵,分10级提灌,引共产主义渠之水上山。此后,党和政府还领导群众进行了其他尝试,分别在分将池村、金灯寺村等村庄兴修大型蓄水池,以解人们的燃眉之急。但因水源不足均以失败而告终。
接二连三的失败像冬日清晨挥散不去的阴霾笼罩在整个北站山区。而从省城请来的地质专家所下的“此地不可能有水”的论断更是彻底压垮人们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1965年春天,后郭柳村村民司文元等人偶然发现一个溶洞,洞中竟然有水。经抽水试验,水位降到一定深度不再下降。这个溶洞就是现在愚公泉的发源洞。发现源泉,如同找到了“龙王嘴”,人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省地矿局物探队工程师吴天成对凤凰山的地质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详尽勘测,走遍了凤凰山的沟沟岭岭,行程1000多公里,终于运用“激发极化衰变场法”,测定出了蕴藏地下水最为丰富的地方。解决北站山区缺水的问题终于让人看到了希望。
1966年冬,耿黄公社(原北站区前身)党委作出了开挖愚公泉的决定,发出了“向荒山要水,向荒山要粮,重新安排北站山河”的战斗号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劈山开泉战役。
工地上诞生了以青年为主的炮手队、排险队、风钻队、女风钻班、石匠排、水电技术连等,打眼、放炮、打钎、锻石、缠电机、修水泵,一派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建设者面朝山崖背朝天,披星戴月,齐心协力,舍生忘死,顶风雨、冒酷暑,啃窝窝头、吃黑菜团,历尽千辛万苦。
当时有歌赞颂:“凯歌奏,战鼓敲,水利大军战山腰,开工修渠道;连排班组把担挑,红旗似海人如潮,工地真热闹。为革命,头可抛,小车不倒飞着跑,争分又夺秒……”施工现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八个大字被深深地镌刻在了峭壁上,一声声激昂高亢的号子,一首首振奋人心的歌曲,夹杂着此起彼伏的打钎声,似万马奔腾,响彻山谷,撼天动地;一面面迎风招展的红旗,一辆辆来来往往的独轮车,一群群工人人头攒动……
其实当时没有人知道愚公泉会修成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愚公泉要挖多久才能挖成,萦绕在人们心中的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只要这样不停地挖下去,总有一天会不再缺水。
开挖愚公泉,首先遇到的是经济问题。当时公社的收入十分有限,靠国家给钱给粮国家有困难,怎么办?只有依靠自己。开挖愚公泉的8年,是耿黄公社党委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8年。没有资金,就到处筹集;没有参考资料,就自己勘测、自行设计;料石自己开,炸药自己制;没有工具,能自己动手制造的,就坚决不买,有废旧能利用的就决不添新。8年里,公社没盖过一间房子,没添过一件家具。就这样,他们自力更生筹集了200万元水利建设资金,全部用在了水利建设上。在他们的带动下,群众自发在工地上开展“节约一粒米,一块煤,一度电,一分钱”运动。数九寒天,人们在含水层里施工,指挥部决定每人发一双解放鞋,群众一讨论,说:“不用每人一双,咱干活两班倒,人歇鞋不歇,两个人一双足够用!”
愚公泉工程浩大,却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机械,全部靠人力。由于没有足够的炸药,大多数时候他们就只能抡起12磅重的大铁锤,靠一根根的钢钎,向一块块巨石发起“进攻”。虽然寒风刺骨,但抡锤打钎的人却是汗流浃背,在这过程中,膝盖被打肿,手指被砸伤,双手磨出泡,就成了家常便饭。往外出石渣的时候,施工条件越发困难,车不能推,筐不能抬,完全要用肩膀扛,上百斤重的石块扛在肩上,沿着崎岖不平的小道爬上来,累得人气喘吁吁。要知道,每挖下去1米深,就要有3600立方米石头挖出来。
面对严酷的施工环境,北站人不怨天尤人,也不消极等待,而是靠双手、靠苦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时间就是进度,这是被群众称为“英雄炮手”的王长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有一次,他到三号泉去搞水下爆破,下到泉底一看,泉底积了很多水。当时正是严冬时节,天寒水冷,怎样去完成这水底爆破任务呢?等待调来大型水泵,抽干了冷水再干吗?不行,那样会使整个工程进度推迟。他迅速地脱掉衣服,拿着早已密封好的炸药,跳进了水里,泉水深及胸部,双手够不到炮眼,他用棉花塞住耳朵,屏住呼吸,潜入泉底去装炮,以惊人的毅力,圆满完成了水底爆破任务。
参加开挖愚公泉的妇女和下乡插队的女青年,也抡锤扶钎,向青石开战。当时有些人讥笑她们说:“我人活六十见识广,没见过姑娘学石匠。”可是,姑娘们却回答说:“胸怀朝阳干革命,妇女也要当愚公,敢向青石要泉水,定把石匠来学成。”她们干活不要命,苦练打锤本领,轻伤不下火线,衣服磨破了补了几层补丁,鞋子磨烂了,干脆打着赤脚。女青年耿芳清一锤没有打准,碰到了自己的膝盖上,第二天,腿肿得抬不起来,领导和同志们再三劝她休息,她怎么也不肯。邢来平在扶钎时,被大锤砸烂了食指,她一不叫苦,二不叫疼,从衣服上撕下一条布,包扎起来继续战斗。下洞探险的司文元为了加快打钎速度,就主动给青年们进行技术指导。有一次,一个青年一锤打偏了,正抡到司文元的太阳穴旁,霎时他耳鸣眼花,但是,他却笑着鼓励那个青年说:“不要紧,继续打。”他还把17岁的女儿也带到了山上,并对她说:“愚公带领子孙挖平了两座山,今天,我们两代人要在岩石底下开出清水泉。”
在8年开挖过程中,公社党委的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年龄大小,都始终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他们下泉搬石,扶钎抡锤,无一不精。当时有一句顺口溜说:“公社干部把门封,男女老少齐上工。”公社只留下了炊事员、电话员和门岗三个人日常值班,其他工作人员全部上到愚公泉工地。当时任公社党委书记的曾国珍,尽管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但仍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愚公泉的建设上来。
22岁的孙风琴再过十几天就要出嫁了,她却一直坚持在工地上,不肯回家为自己收拾一些出嫁用的物品。1972年7月17日,在开挖三号泉的战斗中,她一不小心随着翻斗车摔下泉底,壮烈牺牲,成为第一位血祭太行的英灵。愚公泉建设中,先后有4名青年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一号、二号泉完工后,北站人民又开凿了南北长120米、东西宽30米、深45米的三号泉,挖隧洞400米连通了四号泉,出水量1.6立方米/秒。同时凿成5公里长的输水隧洞,建立15处提水站,架设15座渡槽,修砌石渠道50条,总长125公里,开凿找水洞800米,自流洞150米,挖掘土石方400万立方米。在灌区内建立蓄水池10个,蓄水量达30万立方米。
愚公泉的建成解决了当时北部山区人畜吃水灌溉问题,使受益的13个村彻底摆脱了“吃水贵如油”的窘境,让15000亩山坡地变成了水浇田,灌区粮食总产量由灌前的15.5万公斤,增长到1981年的800万公斤。历史上水源奇缺的北站北部山区,变成了“泉水哗哗流,渠道绕山头,不怕天大旱,年年得丰收”的社会主义新山区。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