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汴河:北宋建国之本
汴河:北宋建国之本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3/6 14:56:2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汴河的前世今生
    不久前,北宋东京城遗址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大遗址是指大型古文化遗址,其内容包括水利设施遗址,而开封“城摞城”奇观证明,隋唐的汴州和北宋的东京早已淹埋于地下,流经这里的汴河也随之在地下沉睡。今天,汴河在开封的一些地段已经探明,加上北宋东京城遗址入选大遗址保护,我们应当说说关于汴河的事了,并有必要提出“汴河文化”这一概念。
    汴河,也称汴水、汴渠。依据现有史料,它的历史还得从鸿沟说起。汴河的上流为古荥渎,受黄河水,又称南济,自河南荥阳东流至山东菏泽,在荥阳的一段称蒗荡渠,又称狼汤渠、莨荡渠等,这就是战国至秦汉间的鸿沟,也就是楚汉战争中划界的地方。这蒗荡渠东流在河南还有两段,一为官渡水,再东流至大梁城北就是阴沟,又称河沟、汳水,也即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的“河沟”。战国以来,蒗荡渠即为中原水道交通干流,魏晋以后开封以下改称蔡水,以上改称汴水。因此可以说古荥渎在河南境内的一段就是古汴河,而今早已湮废。
    汴河故道有两个:一为古汴河故道,由今河南郑州、开封、商丘,流经江苏徐州,合泗水入淮河,元代为黄河所夺,已湮废。二是隋朝以后的汴河故道,也即隋炀帝征发民众开掘的大运河通济渠的东段,由前故道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改东南流,经安徽宿州、灵璧、泗县,入淮河。隋炀帝幸江都,唐宋漕运东南物资入京师皆由此道,唐代汴州城也因通济渠的开通而获得重大发展,成为东南物资北运的中继站和中原经济都会,“舟车辐辏,人庶浩繁”,所以《全唐文》有“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漕运”之说。诗人王建的“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刘禹锡的“四面诸侯瞻节制,八方通货溢河渠”等诗句均表达了唐代汴州城的繁荣。
    北宋时期,汴河乃国脉所系,其地位更加重要,此是后话。南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重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降低,加上战争破坏,黄河、淮河水患淤塞而又缺少治理,通济渠也因而逐渐荒废,仅安徽泗县尚有汴水断渠,为现在保持最完整的通济渠遗址,因而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60年代,泗县人民开挖出一条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航运于一体的人工河,因与通济渠即汴河故道基本平行,故命名为新汴河。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新汴河治理工程,工程经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泗县至江苏省泗洪县,历时5年全面完成。2014年6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共十大河段,其中27段河道遗产总长1000多公里。随后经过进一步治理和景观建设,宿州段新汴河景区先后成为安徽省水利风景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古老的汴河在今天的时代大潮中获得了新生。
    汴河乃北宋建国之本
    北宋定都何处,史载宋太祖与群臣是有过一番争论的,但最终确定为东京开封,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东京城占据交通和漕运优势。经唐、五代时期的发展,东京已成为水陆交通枢纽,更是一个以水路交通为中心的城市。《宋史》载:“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运,曰汴河,曰黄河,曰惠民河,曰广济河,而汴河所漕为多。”另据宋人笔记记载,吴越王钱俶曾向宋太祖进献宝犀带,未想到太祖却说“朕有三条带,与此不同”。钱俶请求拿出来看看,太祖笑着回答他说,三条带是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钱俶听后惭服(五丈河于太祖开宝六年改名为广济河)。据此可见都城东京水路交通的地位,其中的汴河又是重中之重。
    关于朝廷对汴河的重视以及汴河对于北宋尤其是对于京师的经济意义,有很多史料可以证明。汴河从外城西水门入城,过内城流向东南,从外城东水门而出,穿东京城而过。《宋史》载,太宗淳化二年六月,汴河在浚仪县决口,太宗乘步辇出乾元门亲自去视察,并对迎谒的宰相、枢密院官员这样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这是因为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石,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

(作者:邓高峰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