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洗涤、浸灰水、蒸煮……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可谓石破天惊。从残絮到白纸,化腐朽为神奇,在洛阳把造纸术发展为一种独立工艺的发明家,就是被誉为“纸神”的东汉蔡伦。
寻找新材料代替简牍缣帛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今属湖南)人。东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进入京城洛阳当了太监,后被提升为中常侍兼尚方令,成为汉和帝的侍从官,专门负责为皇帝制造御用的宝剑、器物等。
商朝时,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春秋时,人们在竹简和木牍上写字;西汉时,宫廷贵族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但简牍笨且重,缣帛则昂贵。东汉时虽有缣帛能当书写材料,但其价格昂贵,汉宫崇尚节俭,即使皇帝,也仍以简牍为主要书写材料。
由于经常跟随皇帝左右,蔡伦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阅很多奏章,成捆的竹简奏章沉重,皇帝翻动起来非常费劲,常常累得腰酸背疼。
蔡伦看到皇帝每日批阅大量公文,劳力又费神,于是便想找一种书写方便、耐用的新材料来代替竹简。
一年春天,蔡伦出宫游玩,来到缑氏县(今偃师市缑氏镇)一带的马涧河。他见到河边的枯枝干草上悬挂着一些白色絮状物,就用树枝挑起细看,只见牵牵连连,犹如丝绵,不知何物,就找来农夫询问。农夫说,这是上游涨水时冲刷下来的树皮、烂麻等经长期沤泡后形成的烂絮。
蔡伦仔细观察,发现这种烂絮不仅光滑柔软,而且有一定韧度,上面可以写字。更重要的是,用树皮、烂麻来造纸,成本会很低。蔡伦有了建造纸作坊的想法,并告知了皇帝。
扩大造纸原料来源
得到皇帝支持后,蔡伦就带领工匠们来到马涧河旁,建起了造纸作坊,收集树皮、废旧麻、破渔网等原料,洗干净切碎,放在水里使之充分浸渍沤烂,再反复舂捣,然后煮成糊状的麻浆。最后再把麻浆放到清水中分离出纤维制成纸浆,用细帘子捞取纸浆,堆成薄薄的一层,晒干后揭下来压平磨光,就制成了纸张。
树皮好找,比麻类多,使纸的产量大幅提高。蔡伦提高了纸张质量,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他制造出来的第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汉和帝很高兴,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
蔡伦并不满足于此,他不断改进造纸工艺,造出了更为光滑平整、厚薄适中、书写便利且携带方便的纸。邓太后封蔡伦为“龙亭侯”,人们就把蔡伦所创的新型书写材料称为“蔡侯纸”。“蔡侯纸”声名鹊起后,造纸的地方也有了名气,人们便把马涧河的这一段称为“造纸河”。
蔡伦造纸术在文献中也得到了记载。东汉的官修史书《东观汉记·蔡伦传》最早记载了蔡伦的发明:“黄门蔡伦,典作尚方作纸,所谓‘蔡侯纸’也。”
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也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行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一“纸”风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
东汉中后期,洛阳等地已经能大量生产纸,中国造的纸不久就传入亚洲西部地区。三世纪时,萨珊波斯王朝已经使用中国纸书写宫廷文件。
但造纸术的传递在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东北的江布尔城)战役之后。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军队在怛逻斯会战失利,唐军被俘士兵2万人。被俘的士兵中有很多会造纸的工匠,他们被带回撒马尔罕(即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当时属于阿拉伯帝国),也一并把造纸术带了过去,建造纸厂,随后又传入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等国,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
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榜上有名。
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蔡伦造纸传说”也列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蔡伦的工匠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