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羊汤灭掉两个国家
2600年前,郑国奉楚国之命,派兵攻打宋国。
郑国主将名叫华元,能征善战,文武双全,但是在攻打宋国这场战役中,他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呢?跟一碗羊汤有关。
《史记》注释中是这么写的:“华元之将战,杀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故怨,驰入郑军,故宋师败,得囚华元。”两军交战之前,为了激励部下的士气,华元让炊事员煮羊汤给大家喝。所有人都分到了羊汤,只有给华元驾驶战车的司机没有分到。司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一开打,他驾着战车奋勇向前,快马加鞭冲向敌军。华元还以为他很勇敢,刚夸了两句,就发现情况不对头——战车冲得太快,把宋军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华元慌了:“跑太快了,快给我刹车,快给我刹车!”司机笑道:“分羊汤的时候你说了算,开车的时候我说了算,你就等着当俘虏吧。”果不其然,他直接把战车开进了郑军大营,让分汤不均的华元做了郑军的俘虏。
2500年前,楚国攻打中山国。跟楚国比起来,中山疆域狭小,国力很弱,不过中山国的国君并不气馁。第一,他们中山此前已经被好几个强国攻打过,每次都能转败为胜、死里逃生,即使暂时被灭了国,几十年后仍能满血复活。第二,他们麾下有一员大将,名叫司马子期,本为楚国人,是楚昭王的哥哥,打起仗来也是一把好手,早年吴楚大战,曾经大败吴军,后来因为受到排挤,没有得到楚国国君的继承权,才移民到中山国,成了一位流亡贵族。中山国君认为,自己平日里待司马子期不薄,司马子期必定感恩戴德,帮助自己抵挡楚军,此人既能打仗,又熟知楚军底细,有这么一个得力助手在身边,打楚军还不跟玩儿似的。
哪知道中山国君失算了,还没等楚军打过来呢,司马子期就逃回了楚国,当了楚军的内应。他为什么要背叛中山君呢?还是跟一碗羊汤有关。
《战国策·中山策》记载:“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中山国君大摆筵席,犒赏麾下有爵位的贵族,流亡贵族司马子期当然也被邀请到了。可惜的是,中山君准备的羊汤不够,没有分给司马子期。司马子期一瞧,别人面前都有羊汤,唯独我没有,这不明摆着欺负我这外来户嘛!好吧!你对我不仁,休怪我对你不义,于是偷偷溜走,帮楚军灭了中山。
现在我们再看第三个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400年,离现在1600多年。话说东晋有一位大臣毛修之,先被夏国俘虏,后来又成了北魏的俘虏。北魏对俘虏并不优待,常常找茬儿杀掉他们。毛修之为了保命,先是结交了北魏太武帝最宠信的一个道士,紧接着又发挥自己的特长,亲手做了一碗羊汤,献给北魏的尚书。尚书尝了尝毛修之的羊汤,哇,真是太美味了!转呈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焘大喜,以修之为太官令。(《宋书》)”就凭这碗味美绝伦的羊汤,毛修之得到了北魏太武帝的欢心,还得到了太官令的职位。何谓太官令?掌管御厨和宫廷膳食的负责人是也。
您看,小小一碗羊汤,救了一个人,得了一个官,还亡了两个国,威力如此巨大,堪称倾国倾城。掰指头算一算,人类文明史上真正能做到倾国倾城的,除了埃及艳后和美女西施,那就只剩下羊汤了。
古人如何炖羊汤
读者诸君想必都喝过羊汤,坦白说,味道没那么诱人,威力也没那么巨大。我平日是经常喝羊汤的,在咱们开封,羊肉汤馆和羊杂汤馆俯拾皆是,羊汤馆子开遍全城,好多汤馆都很地道,能把汤色炖得乳白如牛奶,能将汤味炖到香而不腻、鲜而不膻。但羊汤毕竟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我们花15块钱叫一碗羊汤,店家再免费奉送1/4张又白又硬的不发酵面饼,俗称“锅盔”,掰成小块泡入汤碗。羊汤鲜香浓郁,锅盔软韧适中,这么一碗吃下去,能保大半天不饿。如果每顿都来一碗羊汤,三天下来必定胃满,半月下来必定反胃,以后再瞧见“羊汤馆”三个字,绝对掉头就走。
猜想起来,毛修之先生之所以能凭一碗羊汤在北魏混到风生水起,应该是因为当时北魏烹调水平低下,大臣和国君从来没有尝到过炖得及格的羊汤。而2000多年前的华元司机和司马子期没分到羊汤就怒而反水,恐怕不是因为他们太爱喝羊汤,而是打心底里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据《战国策·中山策》里的后续记载,中山国被灭之后,中山君逃出都城,对两个随从发出如下感慨:“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给人恩惠不在乎多少,在于接受恩惠的人是否陷于危难之中,我雪中送炭,你才会知恩图报;怨恨一个人不需要太多理由,在于是否被碰到了痛处,我冒犯了你的尊严,你就会恨我终身。俗话说得好,不争馒头争口气,造反派之所以造反,争的不是羊汤,而是面子。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