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地名,韩佐村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一度是韩国的属地,因而得名韩佐。还有一种说法:春秋时,郑庄公在此建造过行宫,名叫佐亭。后来,韩姓集聚此处建村,故名韩佐。
今天的韩佐村,又称韩佐街,行政区域归属尉氏县岗李乡管辖。村子在县城西20多公里处,3000多口人,5000多亩沙岗地,显示出这个村子的规模不算小。时断时续从附近流过的黎明河与蛰龙河,见证着村子的发展和变化。前几年,该村便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新农村建设搞得不错。因为村名历史比较久远,韩佐现有的历史遗存自然也比周边别的村多。
说起韩佐村的兴盛与知名,是与一支师氏家族分不开的。明朝洪武四年,师氏始祖师公让奉谕移居尉氏县岗李乡韩佐村,奠定了洧北师氏的根基。因韩佐当时是洧川县城北的一个镇,师氏便以洧北师氏自称。始祖公让与始祖母王氏结婚,生兴、隆、福、懋四个儿子,此后子孙分别自称为长门、二门、三门、四门。从长门编纂的《三序续族谱碑文》中,可以找到这些信息。韩佐村,无疑成了洧北师氏的发源地。
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名词“土木堡之变”,你能想到它会跟韩佐村的师姓人家有关吗?没错,真的有关。
当年,这支师氏家族的师懋确实为明王朝立了大功。《河南通志·人物卷》载:师懋中过举人,曾任湖广汉阳府沔阳州同知、山西代州知州。正统四年,蒙古地区瓦剌部首领绰罗斯·也先大举进攻明朝,宦官王振不顾朝中大臣反对,鼓动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七月,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50万大军出征。八月,赶到山西大同后,得到前线战败的消息,决定回师。退至离河北怀徕县城尚有十多公里的土木堡时,被敌军包围,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也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在这次战争中,师懋率代州部卒在大同郊外与敌方展开殊死搏斗,不幸被俘。敌方多次让他投降当向导,他总是怒目而斥,最终惨遭杀害。为表彰师懋精忠报国的英勇事迹,正统十二年,英宗颁布两道圣旨,对其家族予以封赏。师家逐步兴盛,成为当地望族。
大半个世纪后,师氏家族又出了一位义士。《洧川县志·立石记》记载:明正德壬申,河北流寇赵遂围攻洧川县城,久攻不克,就掠杀其所属村落。当掠杀到韩佐时,师守政出面向他们喻以君国大义。“贼怒,立剑曰:汝欲全一村,赴此则免。公即正冠掸衣,骂不绝口,昂首挺胸,闯剑而入,血溅韩佐玄武门。凛然正气,赫贼大骇,遂引众逃遁,诸村免患。周边群众为感谢其救生一方之恩,在韩佐街立碑敬奉之。”他以一人之躯免全村人之难,多么悲壮的义举啊!
近代的韩佐村也曾经繁华过。民国时期,隶属洧川县,属于县城北部一个重镇,商贾往来,市场繁荣。1954年撤销洧川县,并入长葛县后,韩佐镇也随之降为村级建制,但周边群众仍习惯称其为韩佐街。1965年,洧川公社划归尉氏县管辖,韩佐村随之隶属尉氏县岗李乡。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为郑汴一体化区域的核心组成部分,规划范围涉及中牟、新郑、尉氏3县(市)部分区域,面积415平方公里。在这种背景下,韩佐村正式划归郑州航空港区。不知道几年之后韩佐村会是什么样子。
韩佐村现存有《重修洪山庙碑记》、嵩岳庙、唐代大中年间的墓志铭等文化遗迹,这是资料上可以看到的。因为我是匆匆路过,未来得及停下看一看,留下一点遗憾。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