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正 (资料图片)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扇翼,飞不过鸦……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分;心若不欺,必有扬眉之日……”这,就是北宋名相吕蒙正记载自己早年际遇和感悟的《破窑赋》。
吕蒙正幼年贫苦,但三登相位。他功成名就之后,仍注重以德立家,无形的财富使子孙后代受益无穷。
寒窑苦读高中状元
吕蒙正生于公元944年,洛阳人。吕蒙正的父亲吕龟图,曾任后周起居郎。吕蒙正幼年的时候,吕龟图听信小妾谗言,将吕蒙正母子赶出了家门。母子俩来到伊河畔,在一座废弃的砖瓦窑里住了下来。母纺线、儿要饭,艰苦度日。
一天中午,北面传来一阵钟声。吕蒙正以为是学堂上课,到那里一看,原来钟声是从学堂附近的一座寺院里发出来的。此时,和尚们正在用饭,他肚子饿得发慌,便上前鞠躬施礼。和尚见他很有礼貌,都乐意给他吃食。从此,寺院钟声一响,吕蒙正便去吃舍饭。吕蒙正还经常在学堂门口“偷听”先生讲课,先生很受感动,就让他进去听讲。别人用笔在纸上写,他用指头在地上画。
吕蒙正的母亲,早先在娘家学过“四书”“五经”,平时也教儿子认些字。聪明好学的吕蒙正,在逆境中日夜发奋苦读。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吕蒙正考中状元,是年三十三岁。寒窑中走出的吕蒙正,从此走上显赫的仕途。
教诲子弟以德立家
吕蒙正对子孙的德行教育非常重视,以德立家。
吕蒙正中状元后,从八品官做起,直到官拜宰相,一直生活俭朴,不事铺张。他给7个儿子取名都带“简”字:从简,惟简,承简,行简,务简,居简,知简。
吕蒙正当太子的老师时,写下了《破窑赋》:“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这篇文章不仅对吕蒙正的后辈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而且大大影响了原本性情狂傲的太子(后来的真宗皇帝)。
吕蒙正晚年退居洛阳时仍不忘教诲后辈。史料记载,吕蒙正常召诸子立庭下诲之,曾曰:“吾观旧史,见唐中叶后至周末,乱离相继不绝,硕茂尊显,今又奉身至此,知夫免矣。矧若曹皆得为王官,其无为世胄子弟之为者,以自蹈不淑且重污吾,而将以累吾家。”
吕蒙正的训话,就是告诫子孙勿以出身世家而养成纨绔子弟的恶习,而是要时时地注意自己的德行,不断完善自己。
史料记载,宋仁宗时,吕蒙正的侄子吕夷简任宰相兼枢密使,大权在握,吕夷简的儿子吕公著从寿州(今安徽凤台)来京应试,样样遵守制度,和其他举子一样履行各种手续。
不受贿赂公正荐才
吕蒙正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人品。《宋史》中这样评价吕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
吕蒙正初任参知政事时,曾在路上遇到一个官员,该官员说:“这小子也来参政!”吕蒙正假装没听见,一同的官员为他鸣不平,要去诘问此人姓名,遭到吕蒙正阻止:“假若知其姓名,就会终生难忘,倒不如不知为好。”众人都佩服他的大度。
吕蒙正为官清廉,不接受贿赂。一次,有人找他帮忙升官,将珍藏的古镜献给他:“这个镜子是稀世珍宝,照200里处的东西还很清楚。”吕蒙正却说:“我这张脸也不过和碟子一样大小,哪里用得着能照200里的镜子啊!”那人无趣而去。
吕蒙正的7个儿子都在朝内任职。宋真宗曾两次驾临洛阳吕府,他见吕蒙正年事已高,便问诸子中谁可委以重任。吕蒙正答:“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颍州推官,宰相才也!”吕夷简后来得到重用,成为北宋有名的贤相。
有个叫富言的人,是吕蒙正的宾客。一天,富言告诉吕蒙正说:“我的儿子十几岁,想让他入书院,事奉太祝(北宋官名)。”吕蒙正见到其子后,惊叹说:“此人将来名位与我相似,而功勋事业将远远超过我!”令他与自己的几个儿子同学,供给优厚。富言的这个儿子就是富弼,后来也成为一代名相。
吕蒙正重视家族子弟德行、学识的培养,并形成了家族传统。在吕蒙正的影响下,其侄吕夷简、侄孙吕公著都官至宰相,后辈吕祖谦、吕祖俭都是南宋著名大儒……人才辈出,代代不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