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遇女皇 城郭露峥嵘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8 16:36:0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洛阳城遇上武则天
《唐六典》记载:“武德四年平充,乃诏焚乾阳殿及建国门,废东都,以为洛州总管府。寻以宫城、仓库犹在,乃置陕东道大行台……明庆二年,复置为东都。龙朔中,诏司农少卿田仁往随事修葺,后又命司农少卿韦机更加营造。永昌中,遂改为神都,渐加营构,宫室、百司,市里、郛(fú)郭,于是备矣……”
从记载中我们可以读出如下信息:
洛阳城隋末惨遭战火,唐王朝又雪上加霜,对其进行了人为破坏。
在“战火”和“人为”的双重破坏下,洛阳城仅存宫城和仓库。
唐高宗曾派人对洛阳城进行修复,但属于小打小闹,整体效果未出。
武则天执政后,对洛阳城进行了系统性、大规模修复,至此,宫室、百司、市里、郛郭等重要建筑和基础设施才逐渐完备。
洛阳城开始走向“辉煌中的辉煌”。
武周洛阳城恢宏壮丽
修复洛阳城,武则天首先将目光投向宫城、皇城、外郭城。
修复宫城。《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宫城在皇城北,长千六百二十步,广八百有五步,周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象征北辰藩卫,曰紫微城,武后号太初宫。”
大名鼎鼎的应天门,就是宫城的正南门。
修建皇城。《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皇城长千八百一十七步,广千三百七十八步,周四千九百三十步,其崇三丈七尺,曲折象征南宫垣,名曰太微城。”
武周时期被戏称为“例竞门”的丽景门,就是皇城西面两座城门中的一座。
增筑外郭城。洛阳城外郭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但其时“仅有短垣”。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武则天诏令李昭德增筑洛阳外郭城,“其崇丈有八尺”。增筑外郭城后的洛阳城,“前直伊阙,后倚邙山,东出瀍水之东,西出涧水之西,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焉”。
外郭城南面有三个门,正中间即“南通伊阙,北对端门”的定鼎门。
后世学者曾将武周时期洛阳城和同时代欧洲的一些名城进行过对比:“洛阳城面积49.7平方公里,如果加上10多平方公里的上阳宫,那就是60多平方公里。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罗马的君士坦丁堡仅有24.3平方公里大,伦敦面积还不到1.5平方公里。”
宫城、皇城、外郭城或修、或复、或增,在大的轮廓上,洛阳城已经显露雄伟壮丽、睥睨天下的峥嵘景象,但武则天决不会让神都空有其表,她从关内移来数十万户人口,在洛阳城里拓建官署、建造宗庙……最让历史和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在她的旨意下,洛阳城矗立起许多赫赫煌煌的标志性建筑。
[1][2]
(作者:陈旭照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