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了比较天枢和乾陵“无字碑”的念头。
一个是武则天生前所造,一个是武则天死后所立,都有纪念碑性质,都巍然屹立,但两者所体现的“三观”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无字碑”是大彻大悟后的风轻云淡和“功过任人评说”的自信,天枢就是如日中天时的自我膨胀和目空一切。
无论如何,作为武周时期著名的“七天建筑”之一,天枢给洛阳留下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印记。在外人的惊叹声中,我们收获了骄傲和自豪。
让人印象深刻的“蕃夷诸酋”
《新唐书》中记载:“延载二年(公元695年),武三思率蕃夷诸酋及耆老请作天枢,纪太后功德,以黜唐兴周,制可。”
又是“蕃夷诸酋”!你还有印象吗?当初组团请愿、强烈要求武则天做皇帝的也有这些人。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氏称帝前,先是“侍御史汲人傅游艺帅关中百姓九百余人诣阙上表,请改国号曰周,赐皇帝姓武氏”,后有“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余人,俱上表如游艺所请,皇帝亦上表自请赐姓武氏”。
先是拥护武则天当皇帝,后又请求建天枢,这些“夷酋”,怎么对在李唐宗室眼里暴虐的女皇如此感恩戴德?
因为武则天对他们好。
我举一个例子,你看了就能明白武则天是如何处理中央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是如何让少数民族在极强的“获得感”中心服口服的。
她非常注意提拔和重用少数民族人才,有专家考证,武周时期“从中央到地方,蕃人出身的文武官员,其数目之巨,让人不可思议,仅充武职的蕃将一项,就当以千计。有姓名可考的,粗略统计,擢将军、郎将的,不下百余人”。
“万国”颂德,高柱承天
对于武三思率“蕃夷诸酋”建天枢的请求,武则天“制可,使纳言姚璹(shú)护作,乃大裒(póu)铜铁合冶之,署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天枢长啥模样?
《新唐书》中记载:“其制若柱,度高一百五尺,八面,面别五尺,冶铁象山为之趾,负以铜龙,石镵(chán)怪兽环之。柱巅为云盖,出大珠,高丈,围三之。作四蛟,度丈二尺,以承珠。其趾山周百七十尺,度二丈,无虑用铜铁二百万斤,乃悉镂群臣、蕃酋名氏其上。”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吧!一根30多米高、8棱的大铜柱,矗立在周长50多米的铁山上,铜柱上盘绕着铜龙,柱子顶端是直径近9米的绘有云纹的铜盘,盘上四龙直立,共同捧着一个巨大的火珠……
如此气势雄伟,如此睥睨天下,真有“倚天一出,谁与争锋”的王者之风,怪不得天枢建成后,诗人李峤会在《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寮应制》中由衷赞叹:“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
这样一根矗立在端门外的冲天巨柱,象征了什么呢?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