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一座神奇老窑的前世今生
一座神奇老窑的前世今生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7 11:06:3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说到钧瓷,不能不说钧窑,窑就是孕育钧瓷的母亲。
    中国的钧瓷窑,从宋代的双乳状窑、元代的马蹄窑、清代的炉窑,到后来的倒焰窑,历经数次变革,莫不体现着人们对烧成工艺的再认识、再提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形容钧瓷母地神垕,常喜欢用“十里窑火,蔚为壮观”来形容其繁忙的生产场景。其实现在,随着液化气烧成技术的推广,神垕大部分窑口已改为气烧,过去看似馒头状、旁边竖立一烟  囱的窑口,已被较为方正的液化气窑炉所代替,林立的烟囱只是过去一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但在神垕,还有一座有着40年历史的倒焰窑,依然散发着缕缕青烟,似乎在向人们娓娓细说着过去曾有过的荣耀,并在默默地散发着暮年的余热。这个神奇的老窑坐落在尹家钧窑厂区中间,是目前禹州唯一的建窑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整,并依然还在使用的老窑。
    据神垕老艺人刘国安、杨玉中回忆,这座老窑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是禹县钧瓷一厂(原为禹县第一陶瓷合作社,后为禹县第一陶瓷厂,1974年正式命名为禹县钧瓷一厂)建起的首座6立方米煤烧倒焰窑。
    所谓倒焰窑,其名称是由火焰流动的情况而得名,与直焰窑相对应。
    钧瓷恢复生产是从1955年开始的。在老艺人卢广东的带领下,经过近百次试验,仿宋蓝钧试制成功。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与五彩渗化的钧瓷仍有很大的不同,重要的原因是采用直焰式窑炉。这种窑炉在烧窑时,火焰由火膛进入窑室,从室底往上升,流经坯件,烟由窑室顶部的排烟孔排出窑外,由于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钧瓷的窑变机理不能有效形成。
    1963年,在当时河南省轻工业厅李志伊等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禹县钧瓷一厂经过208次的试验,终于探索出了窑变的成色机理,真正恢复了钧瓷的原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将直焰窑改为倒焰窑,即将窑室顶部的排烟孔堵死,在燃烧的火焰上行至窑顶后,火焰不能继续上行,进而被烟囱的抽力拉向下行,在此期间,通过捂火的方式形成还原气氛,进而使窑变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
    应该说,倒焰窑的诞生,其实就是钧瓷烧制史上的一次革命。
    但在当年,神垕几家瓷厂的主业还是烧制碗、盆、罐等民用品,钧瓷只是作为附带产品,因此建的都是  小窑,烧制也是时停时续。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禹县钧瓷一厂为了提高钧瓷产量,决定在东厂区新建一座6立方米的倒焰窑,这在当时算是较大的窑口了。技工刘振西带领几个能工巧匠建了大概一周时间。烧窑的当天,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随后,该厂出口的主要钧瓷产品都出自此窑,其中包括1978年邓小平出访日本,赠送首相大平正方的兽耳尊。
    1978年,该厂根据生产需要,钧瓷车间搬到了西厂区,并在那里建了一座倒焰窑。适逢年底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在北京举行,为了向全国展示钧瓷的风采,全厂进行了总动员,夜以继日烧制,但新窑烧出的作品真正能达到要求的微乎其微。随着参展日期的临近,厂里重新启动了东厂区的老窑,结果烧制出不少令人称奇的钧瓷珍品。从这以后,原本废弃的东厂区老窑仍然继续使用。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越到关键时候,这座老窑越显神奇。1984年9月,由该窑烧制的虎头瓶、大罗汉炉、花盆等4件作品被评为国家金杯奖,全厂所有职工都得到了不同的奖励。
(作者: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