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漯河市黑龙潭镇土城王遗址—三条河流孕育的灿烂古文明
漯河市黑龙潭镇土城王遗址—三条河流孕育的灿烂古文明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6 17:03:0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豫西、晋南、关中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用慢轮修整口沿,在器表装饰各种精美的纹饰。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在仰韶陶器中,细泥彩陶具有独特造型,表面呈红色,表里磨光,还有美丽的图案,是当时最闻名的,所以考古上常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
发现
    文物普查中遗址“现身”
    据官方资料记载,土城王遗址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新发现的一处仰韶文化时期的古代聚落遗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起讫时间为2007年~2011年,共分三个阶段。在实地调查阶段,漯河市郾城区的普查队对全区179个行政村、375个自然村展开了拉网式的排查。在土城王村调查时,通过现场勘察,普查队在村子西部发现一处高岗台地,也就是土城王遗址的所在地。
    土城王遗址东西长280米,南北宽30米,面积64400米,基本呈长方形。遗址被乡村小路一分为二。在道路西侧的断壁上,文化遗迹明显,包含物十分丰富。有大量的陶器残片、蚌壳螺壳及红陶土块堆积。从采集的陶器标本看,以夹蚌红褐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兼有部分灰陶。纹饰以素面为主,伴有少量的附加堆纹。主要器型有钵、罐、鼎、盆等。从其文化特征看,这是一处仰韶文化时期早期遗存,并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它的发现对研究裴李岗文化向仰韶文化的过渡及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性质等诸多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遗址保护范围以遗址南部丁字路口为坐标点(北纬:33°40′8.64″;东经:114°04′29.2″),向北260米、向南50米、向东195米、向西145米为重点保护区,自保护区边线向四周各外扩5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为什么遗址位于高岗台地呢?原来,大多古文化遗址是早期人类活动场所,所选居住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多选在高岗台地上,以抵御洪水灾害,且方圆附近均有古河道,便于取水。在土城王遗址的北边,就有如今已经干涸的高梯河,而北边则分布着柳河和颍河。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