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黑龙潭镇土城王遗址—三条河流孕育的灿烂古文明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6 17:03:0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土城王村,坐落着不久前跻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土城王遗址。高梯河、柳河、颍河孕育了它曾经的文明和生机,千年的风霜和人类的劳作改变了它曾经的面貌。
48岁的村民王林洲,他是漯河市郾城区文化旅游局安排在这里的文物保护员。得知是为土城王遗址而来,王林洲热情地接受了说,土城王遗址已经被评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知这一消息,王林洲显得非常高兴。
王林洲是当地的养猪户,之所以当上了文物保护员,他认为与自己爱读历史方面的书籍有关。他喜欢历史,懂得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能够为守护国家文物出一分力量,他感觉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王林洲的家谱记载,他的祖先是500年前迁入此地的。家谱上还说,一天起大雾的时候,遗址上突然出现了城墙的幻影,因此这里便被叫作土城王。王林洲的家就住在遗址不远处,这为他看护遗址提供了方便。自遗址发掘以来,王林洲就尽职尽责地承担起文物保护员的责任,提起当初发掘时的场景,他还历历在目:“当时村子里修路,挖着挖着,突然发现土里有东西,像是文物,就赶紧向上级部门报告,之后便被保护起来。之后的发掘中,出土了很多陶片,文化层里还有很多海螺和鹿角。刚发掘的前几年,有不少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虽然我对这些文物也没什么深入研究,但是我对它们很有感情,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它们,我已经感觉非常幸运了。只要我的身体允许,我就要一直在这里守护下去。
麦田覆盖下的土城王遗址
土城王村位于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在当地村民指引下,记者沿着村路一路寻觅。村路两旁屋舍俨然,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犬吠,更增添了几分农家清新、和谐的乐趣。在村子的西北,沿着高梯河旁边的小路一直向北,两旁绿树成荫,不知名的鸟类在树木间穿梭,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整齐的麦田像绿色的地毯,向远方延续,风吹过时,起伏的麦浪发出“沙沙”的声响,生机盎然。
如果没有村民指引,很难注意到,麦田覆盖下的一处土丘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访的土城王遗址。在黄褐色的泥土中,记者看到仍有残破的陶片镶嵌之中,雨水的冲刷让它们露出部分面目,等待着人们的发掘和研究。抚摸着饱经风霜的泥土,仿佛看到,几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烧制出简单而实用的陶器,他们架起篝火,聚集在夜空下,祭祀、歌舞。而今天,继承了他们的勤劳与智慧的人们,仍旧在这里耕种、劳作,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60岁的村民王全领说,据老一辈人说,遗址上原来有一座寺庙,香火旺盛。发掘遗址的时候还发现了许多寺庙遗留的红砖、红瓦。如今,寺庙的遗迹已难寻觅,就连当地村民也对寺庙原址不甚了解,只称呼它为“岗”。
王林洲所指麦田覆盖的地方就是土城王遗址。
溯源
为仰韶文化时期遗存
在遗址的断层面上,现在仍可看到许多陶片的遗存,星星点点地镶嵌在黄土之中,这正符合仰韶文化时期制陶业发达的特征。仰韶文化时期陶制品具有哪些特色呢?这就不得不从仰韶文化的渊源说起。据记者了解,新时器时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为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年;中期为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晚期文化为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5000年。
[1][2]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