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耍石担:重绽光彩的回族武术功法
耍石担:重绽光彩的回族武术功法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6 11:04:3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开封是中原回族文化的中心,回族群众在此居住有着久远的历史,很多回族群众喜爱武术。自元、明、清以来,清真寺都建有武术馆,教回族子弟习武健身,保留了大量的武术功法。
    耍石担就是其中一种,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功法流传久远,是习武之人必练的强身增力功法,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传统,至今在回族群众中仍盛行不衰。石担类似于杠铃,耍石担时,回族习武者精神抖擞地扛起它,气宇轩昂,摆开阵势后,将石担绕肩缠项耍动,石担在胸前背后、头顶腰间上下左右回转盘旋,宛如风车旋舞,气势磅礴。观看者往往为现场气氛所动,不时报以掌声。
    历史悠久的传统武术项目
    开封市的郭宝光是这一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向记者介绍了耍石担。
    耍石担运动最早始于何时,目前无从考究,但自元、明、清以来,这个运动项目就为开封的穆斯林群众所喜爱,延续发展至今。
    开封的穆斯林群众具有尚武健身的优良传统,其先民主体形成于元代。元朝时,开封是南京,集中屯驻着大批的回族炮手,他们上马出征,下马屯田,长期保持着军士尚武的性格。明朝时期,开封回族进一步发展,清真寺内都设有武术馆。据考证,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以东大寺为中心的回族武术得到空前发展,群众基础深厚,为提高功夫,撂石锁、抛沙袋、耍石担等辅助项目也得到很好的继承发展。它们在民间流传,为当今耍石担等项目的再度挖掘、发展提供了条件。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耍石担项目在开封仍有流行,在河南省举办的武术运动会的举重和石担比赛中,开封回族喜爱耍石担的武术人士发挥了作用,曾取得这些项目的金樽和银樽,被称为“大力士”。
    “文革”之后,耍石担项目在开封已经很少有人习练。20世纪末以来,东大寺能习练耍石担的老者相继去世。为挖掘弘扬传统民族文化,2008年以来,在市伊斯兰教协会的领导下,开始对耍石担项目进行挖掘,向民间老人求教,逐步恢复了耍石担运动。从起初一招一式的挖掘探索,到练熟后将一招一式的动作编成协调顺达的套路,将其打造成可以登台演出的功夫项目,并从实践、理论、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抢救、挖掘和提高。
    2010年8月,耍石担项目被审定为开封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大提升了该项目的技术含量和文化品位。
    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记者在穆斯林群众开展这一运动项目之时,曾经仔细观察石担。这一器械是将两个中心打有圆孔或者方孔的圆形石礅儿(石板),装在竹杠或者木杠两头,制作成一副石担,其形状就像杠铃。两圆石礅间距一般在1.7米到2米,相当于习练者的身高,利于盘绕旋转而不碰伤身体。木杠多为柳树棍,粗细一样。柳树棍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弹性,滑溜不伤身。为了保持礅子孔不松,装杠后,可以在礅子孔处浇点水,弄湿后使之更紧,不至于脱落。据郭宝光讲,现在也可制作成铁质礅子,与石质礅子效果一样。
    据介绍,石担的重量不等,每副一般都在15公斤到90公斤,小的供打花样用,大的供挺举用。练功者以双手或单手握杠,进行提、举、舞、翻、抡、抛、旋转,舞动石担在肩膀、头顶等身体各处游走,把石担耍得在全身飞舞,几十斤的石担在项、肩、背、臂不停旋转,像个大风车。运动花样按照身体部位或状态,分为头花、肩花、腰花、裆花、背花、颈花、手花、脚花、大刀花等,名目可称为头顶旋转、苏秦背剑、十字披红、顺风扯旗、风摆荷叶、旱地拔葱、单臂举鼎、脚蹬千斤、三环套月、一头沉、掌上托等,有的耍石担高手能将石担像飞钢叉似的脱手飞舞。
    耍石担是体现雄壮武功的一种民间传统武术功力项目。石担属重型长器械,舞动石担在肩、臂、腰、项等身体部位游走,快速盘转,威风凛凛,令人叫绝。耍石担动作花样一般都可分为左右、前后双式,运动轨迹可分为顺时针和逆时针以及上下立圆运动方式。耍石担技法要求“顺、滑、连、随、活”,不用僵劲、不靠蛮力,巧用惯性,主张“石担随我意,我随石担走”,平时习练时,习练者大多光着膀子,石担与人粘连为一体,随心所欲,兴之所至,脱手盘花。
    郭宝光告诉记者,耍石担是一项古朴的流传于民间的体育运动,其器械厚重朴实,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长期习练能培养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健康的体魄,促进肢体协调,使气血畅通,增强腰、背、手臂力量,从而达到增强武术功力、保持身体健康的功效。经继承发展后,可成为人们健身的运动形式、休闲娱乐的项目,并可成为武功竞技比赛的优秀项目,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繁荣体育事业方面有着深厚的潜力。
    挖掘传承再放光彩
    耍石担是开封回族老前辈习练武术时增强武功的一项古老的体育项目,曾经随着开封回族武术的鼎盛而辉煌。20世纪30年代习练者仍然很多,在大相国寺市场经常有民间艺人习练耍石担,在当时民国政府举办的武术比赛中还有耍石担项目,以比力量为主、技术为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文革”以来,耍石担项目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随着老一代武术家的去世,耍石担濒临失传。
    2008年,开封市开始挖掘耍石担项目。
    耍石担在民间自然传承、交流传播,早期习练者已无从考证。近代能考证的人员有:海顺(约1905年~1960年)、穆湘元(1914年~约1987年)、沙银山(1912年~2009年)、李世福(1927年~2001年)等。
    李宝润师承于李世福等,2008年,时年52岁的李宝润在东大寺组织成立石担训练队,培养了郭宝光、马永春、李海波、张语超等耍石担爱好者,使得该项目得以恢复。2011年,经推荐、审核后,李宝润、郭宝光、马永春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挖掘该优秀项目,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但成立了石担队,举办培训班,培养新人,提高技术,还积极参加每年一届的回族传统体育表演大会,进行演练。此外,我市石担队还积极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相关活动。
    近年来,开封市回族石担运动员还积极研究耍石担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动作花样、规律,推动耍石担运动的科学系统化发展,并录制耍石担训练光碟,编制训练教材,加强对外交流宣传,举办或者参加相关比赛活动,不断提高开封耍石担运动的知名度、影响力,使耍石担这一武术项目重新绽放光彩。

(作者:张德卿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