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纸上的许慎
纸上的许慎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3 11:40:5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生于1937的父亲,少年丧父,与我的姑姑、双目几乎失明的奶奶相依为命,家徒四壁,饥饿贯穿了他童年、少年的记忆,当然更上不起学。父亲借了同村伙伴的课本,在割草间隙苦读,竟然在300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考上了中学,随后进入师范,毕业后当了一名乡村教师,算是过上了衣食有着的生活。父亲小时候,亲戚给了他一本破旧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每日临摹,直至画谱翻烂。从那本《芥子园画谱》开始,父亲无师自通,在十里八乡中因绘画而闻名。
    从我儿时有记忆开始,父亲几乎每天都在画画,从未间断过。他的口袋里常年装着一个速写本,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经常在集市上或农田劳动时不停地画速写。至今,我们农村老家还流传着爸爸画奶奶推磨磨面的故事。因为家庭历史原因,父亲到中年才结婚,有了我和弟弟两个孩子。中年得子,父亲自然也希望我们能延续他的绘画梦,从三四岁时就开始培养我和弟弟画画。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带我们去农村的庚会上,和他一起画速写,引起围观。我画戏台上的人物时,赶着马车来看戏的人,就会抱我站到他们车上,以便我看得更清,他们也边看我画画边啧啧称赞,很是满足了小姑娘的虚荣心。
    我家的房墙上,永是父亲的毛笔甩出的斑斓色彩;父亲伏案画画的身影,被明亮的“罩子灯”投射到老屋的窗棂上,也投射在我小小的心里,多年挥之不去。我家有几木箱的连环画书,《十五贯》《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三毛流浪记》等,我也是在那时知道了贺友直、王叔晖、程十发、丁世弼、戴敦邦等一批知名的连环画家,并能分辨出他们鲜明的绘画风格。那时父亲画的连环画,经常被《连环画报》《富春江画报》等杂志刊登。他每年还要出版一到两幅年画,小时候最荣耀最兴奋的事是跟父亲到河南人民出版社修改画稿。我们住在出版社招待所里,涂着黄色油漆的木门、一拉就亮的电灯、能生出很多凉风的吊扇,让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很是惊奇。那时,春节时村里家家户户门上贴的都是父亲画的年画,及至后来到漯河市生活,发现同学家的门上贴的竟也是父亲画的年画,指着那张画告诉同学这是我爸画的,那骄傲的神情仿佛还在昨天,转瞬已是30年后了。
    “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许慎初步完成《说文解字》。”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许慎将历时二十年修订完毕的《说文解字》遣子许冲献于朝廷。此后,许慎就在家乡及附近村庄授经教书。”
    “建和三年(公元149年),96岁的许慎耗尽心血,于家中病故。”
……
    窗外,路灯昏黄,照着一队队打着呼哨路过的风。有几缕掉队的风溜进来,哗啦哗啦翻动《中华字圣许慎》的书页。不同时期的许慎、贾逵、马融、汉和帝、汉章帝、汉安帝、邓绥、窦太后、班固、班昭、许冲……书中出场的人物众多、场面复杂,也充分展现了父亲六十余年的绘画功力,线条秀丽而遒劲,笔墨沉稳而凝练,画中人物尤其是许慎形象鲜明、生动细腻,散发着光辉。每一幅构图都很完整,曲栏幽径,殿堂树石,无一不是围绕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活动而运笔构思,烘托出人物,静中有动,情景交融,一幅一幅,行云流水般舒畅自然。绘画时父亲参考了很多有关汉代人物服饰、桌椅用具、街道房屋、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资料,并进行考证研究,从而在画面上呈现出真切的时代气息。
翻着看着,纸上的许慎,仿佛穿越1800多年的历史风烟,站在我的面前,他那睿智的目光、非凡的气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理想目标的执着坚守,深深地感染着我。画面,比文字更能直观地传达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在心里刻下深深的印记。以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许慎故事,让更多的漯河人认识许慎、了解许慎、学习许慎,为许慎而骄傲自豪。这,也许就是一位耄耋老人,耗尽数年心血,画一本连环画的初衷吧。
    完成这本连环画后的十年间,父亲依然笔耕不辍,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四趟三十多里地,到我家一处旧宅改成的画室画画。长途行走,无形中锻炼了身体,并且绘画对父亲来说是一个快乐的事情,以及一生未曾改变的乐观性格,阻隔了尘世的风霜,大家都说,年近八十的父亲看起来就像五六十岁一样年轻。这于我家,倒真是一件幸事。
正在老去的父亲,把他生命最后的温度,赋予了他笔下的人物,让他们以鲜明的形象穿越历史;父亲也以此,为自己的人生增加了厚度。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夜读许慎
下一篇: 张飞因义气被杀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