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的许慎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3 11:40:5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我熟稔的纸上的许慎,出自我父亲笔下。
父亲今年79岁了。
2003年6月至2006年年底,父亲用3年时间,画了一本关于许慎的连环画《中华字圣许慎》,共354幅。
354幅,每幅前后需要画四稿,第一遍构思、出草稿,随后是二稿三稿,最后定稿、勾线,共画了将近1500幅。
父亲画完后,因为要结集出版,请我给他扫描整理这些画稿,仅扫描就耗费了我三个月的业余时间,每天扫描、处理图片至深夜。以至于后来我每次看到那台因连续工作已模糊不清的扫描仪就感到郁闷,最后掂起它扔进垃圾箱了事。
时隔十余年后,今年五月底,陪同参加“河南杂文名家走进汉字文化名城漯河”活动的省杂文家和作家们来到许慎文化园、许南阁祠等地参观。抚摸许南阁祠块块刻满沧桑的石碑,在苍松翠柏荫护的许慎墓园前沉思,加深着我对安眠于此近两千年的伟大灵魂的敬仰。在走过的地方,我仿佛仍能看到十年前一个瘦小老人踽踽独行的身影。当年,为了创作许慎连环画搜集素材,父亲不止一次到许南阁祠、许慎墓、许慎故里许庄村采风。从我家到许慎墓有几十里路,父亲总是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这里观摩碑文,向村民了解当地有关许慎的传说故事,搜集到很多第一手素材。
各种版本的《说文解字》,以及《说文解字注》《许慎生平》《细说汉字》《后汉书·儒林传》《汉代服饰资料》等,当年父亲搜集、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包括抄录的笔记,装了一书柜。
印象中,父亲的案头永远都是拥挤的。各种资料、老花镜、放大镜、削得尖尖的铅笔、毛笔、墨、颜料、一摞摞的纸……
我女儿就是在这些颜料、画稿的陪伴中长大的。姥爷伏案画画的身影,姥爷讲的许慎故事,姥爷用过的一大筐铅笔头,多次出现在她的作文中,其中一篇写姥爷画许慎的作文还曾获得市里作文比赛的奖项。
许慎,成为左右我们家三代人、贯穿数年日常生活的一个主题。
十年过去了,今天,我又一次从书架上取下这本《中华字圣许慎》,抚去上面岁月的风尘,一页页地在灯下细细端详,每一个形象、甚至每一根线条我都不陌生。我见证过每一页从草图到一稿,再到二稿三稿,最后定稿勾勒的过程,虽然书页已微微泛黄,我的记忆却清晰如昨。
父亲的画从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许慎的出生开始画起。许慎少时好学,永平十四年(公元72年),18岁的许慎到汝南郡参加郡试中选,被录为文书小吏,他“忠足以勤上,惠足以存下”,于建初元年(公元76年)被提拔为郡功曹。建初八年(公元83年)许慎应诏入京任职太尉府南阁祭酒,并拜当时的古文经学大师贾逵为师。当时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争论非常激烈,许慎认识到今文经学家随意解说文字,谬误很多,于元和二年(公元85年)写出了论证“五经”异同的《五经异义》,在当时引起轰动,被举为“五经博士”。随后,许慎开始撰写《说文解字》,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父亲的连环画中有很多关于汉字的片断:许慎亲自参加生产劳动,从中体会有关生产劳动的文字的来源和用意,比如“休”,人靠在树木上,以及“酒”“黍”等汉字的造字法;他亲自到深山密林间观察自然现象,感悟“水”“泉”等字的造字法;仔细观察动物,感悟“穿”“穴”“牙”“马”等的造字法……
真不敢想象,父亲是怎样理解了这些篆书汉字,又巧妙构思,变成生动画面的。
要知道,父亲在我的眼里一向是“斗大的字不识一车”,语言文字功底很差,常常因为犯把“摄影”读成“niē(音‘捏’) yǐng”等低级错误而被我们嘲笑。
[1][2]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