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魏文帝庙”传奇
“魏文帝庙”传奇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2 11:39:3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许昌有两座魏文帝庙:一座位于许昌县将官池乡郭集村西南二里许,因其地处高岗,俗称“高庙”;另一座位于许昌市区正南15公里的繁城镇南街,距受禅台约二里远,为魏文帝曹丕受禅即位时所建。供奉祭祀魏文帝的这两座庙宇,由建到兴,由兴至盛,由盛到衰,由衰至废;兴废交替,历经沦桑,演绎出了一桩桩,一件件惨烈、凄楚的古代传奇故事。
    第一回曹孟德宝地建家庙 负盛名后人续香火
    话说公元196年10月,曹操护卫汉献帝刘协“移驾”,出洛阳,经偃师,东南而下,迁都于许。
    古城许昌,地处中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曹操迎帝都许后,欲在京畿近郊选一风水宝地,营建家庙,祭祀祖宗。然而终因忙于军国大事,无暇顾及。事隔两年,即公元198年7月,曹操宛城征讨张绣归来,途经曹魏都城西南,他勒马观望,见不远处有一黄土高岗,东南西北走向,蜿蜒起伏,伸向远方。曹操兴致勃勃,激情满怀,扬鞭策马,跃岗远眺。但见:正东方皇城赫赫,巍然屹立;正西方田畴万顷,庄稼翠绿;岗之两侧,清潩河与枣祇河,水清如黛,犹如雄鹰,展翅飞翔,流向天际。此地处于京城重地与丞相府衙半分之间,于国于家,于公于私两相宜,正适建我宗祠。曹操看着眼前胜境,情不自禁,遂脱口赞道:“有岗有水,灵气十足,真乃风水宝地也!”
    于是,曹操班师回朝,奏请汉献帝恩准,亲绘蓝图,择选吉地,不日破土奠基。曹操建造的这座“曹氏家庙”,坐南朝北,布局严整,虽说面积不大,别具一格,十分精巧,在苍松翠柏掩映之下,显得十分和谐、自然与恬静。
    此时正值中年的曹操,已贵为大将军、武平侯,地位显赫,实权在握;家庙用地,仅占几庙,足见他崇尚节俭,反对奢靡的品格魅力。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却说:“曹氏家庙”建成后,曹操在许的8年间,无论是戎马倥偬,还是政务军机,每逢年节,他都会率领亲眷子女趋庙供奉先人,祭祀祖宗。
    公元232年4月,魏明帝曹叡行幸许昌,到“曹氏家庙”祭祀祖先时,为纪念曹丕这位开国之君,遂将家庙改称为“魏文帝庙”。不过,这是后话。
    这座庙宇,经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宋元,朝代更迭,风云变幻。千百年来,几经扩建,规模越来越大,香火亦愈烧愈旺,在汉魏故都许昌,堪称久负盛名。
    第二回受禅台曹丕称文帝 望金身斥资造庙宇
    话说曹操戎马一生,南征北战,击刘表,破袁绍,战赤壁,征乌桓,横槊赋诗,意气飞扬。虽“烈士暮年”,仍“壮心不已”。然,“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一代英杰,何等雄强?!公元220年3月15日,这位历史强人,在他迎汉献帝都许的第24个年头,66岁的曹孟德在洛阳病故,兹后葬于邺城西之高陵,被曹丕尊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曹操病死之年,对于其子曹丕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嗣魏王位,拜丞相,领豫州牧。他以超人的胆略和气魄,迅速办完曹操的丧事,立即着手按自己的意愿处理军国大事。翦除异己,诛杀胞弟曹植心腹;治兵南征,耀武疆场;遣使西方,招抚“山贼”。“安内攘外”之后,曹丕便立即实施“逼禅代汉”的既定计划了。
    他先是在舆论上大作文章,说是地方不断有“祥瑞”出现,如石邑凤凰来仪,临淄麒麟现身,黄龙现于邺郡等等。接着,广为散布汉献帝须顺应天时,禅位与丕的言论;继而又策划汉室以陈群、华歆、王朗为代表的49位公卿将军联名上表,共同劝进魏以代汉;同时,又密使督军御使中丞、军中元老司马懿上表,恳请汉献帝禅让曹丕,继承大统。
    此时,本就怯懦无能的汉献帝刘协,为保全身家性命,旋即颁旨,禅让帝位。
    曹丕效仿其父曹操当年让国之成例,如是谦让再三。最后,公元220年12月10日,曹丕接受谋臣建议,筑坛繁阳,“登坛即阼,百官陪位。”尔后,曹丕接过绶带玉玺,成了曹魏之君。
    第三天,曹丕封汉献帝为河内山阳公,食邑万户,位列王侯之上,允其享受上表不称臣,进殿不下拜的礼遇。自此,魏以代汉的王朝更替,以曹丕的强势,刘协的懦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当时,曹丕为配合顺利受禅,在修筑受禅台的同时,下令不惜耗资万两白银,在距受禅台二里远的地方修了一座庙,这便是第二座“魏文帝庙”。此庙规模宏大,金碧辉煌,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院畅殿阔,犹如行宫一般,尤其在大殿内还塑造了自己的金身画像,供后人拜谒。
    不仅如此,曹丕还要把受禅这一重大事件勒石铭记。他命御史大夫王朗把“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和“受禅表”两篇奏章精心润色一番,着礼部尚书梁鹄书丹,大理寺武亭侯钟繇分别镌刻在两块圭形石碑上,忠实地记载了禅让这一特殊的、但也不乏刀光剑影的宫廷政变。这两通碑因其文章、书法,镌刻均出自名家之手,冠绝一时,因此世称“三绝碑”。
    第三回邵知州巡察繁阳亭 两帝王换面庙宇中
    话说许昌的两座魏文帝庙,自建庙之初,香火连绵不断,一直经久不衰。怎奈天有不测风云,庙有旦夕祸福。
    历史老人把钟表的时针拨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大约是在公元1500年前后,有一位名叫邵宝的进士,出任许州知州。上任伊始,私访巡察。这天,他来到繁阳亭,一见“魏文帝庙”,便怒从心头起,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上,“论曹魏受禅之非,辨汉帝献愍之谥”,大骂曹丕为篡汉逆贼,岂能如此供奉?”并下令工匠们砍掉曹丕金塑头像,重塑汉献帝金身。众工匠不敢亲自动手“割头换项”,毁坏胎身,便牵来被称为“黑煞神”的黑水牛,用绳套住曹丕的头将其拉掉,重塑了汉献帝的头像。这便是民间流传的“曹丕身子献帝头”的故事。
    知州邵宝一不作,二不休,遂改“魏文帝庙”为“汉愍帝庙”,并镌刻“汉愍皇帝之神位”石碑,树立于汉献帝塑像之前。邵宝还亲自奋笔挥毫,撰写了“台碑受禅依然在,庙寺馨香看是谁”的楹联,刻于庙门的抱柱上。
    至此,繁阳亭的“魏文帝庙”被改成了“汉愍帝庙”。大概是因为“愍”字生疏,不易辨认;还是因为说顺了口,抑或是同情汉献帝,当地人一直称之为“汉献帝庙”,“汉献帝庙”所在的那条街也俗称“献街”。
    就这样,曹丕亲自下令为自己修建的“魏文帝庙”被“鸠占鹊巢”,“改头换面”,“曹冠刘戴”了。
    有道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话说邵宝凭个人好恶,强行改繁阳亭“魏文帝庙”为“汉愍帝庙”的举动,受到了明孝宗朱佑樘(cheng)的褒奖,并擢升为户部员外郎。后来又有一位叫于玭(品)的接替邵宝任知州,对邵宝因改庙之“德政”而迁升十分艳羡,便紧步后尘,挥动权柄,直指由原“曹氏家庙”改称为的“魏文帝庙”。明朝万历四十二年,即公元1614年,“魏文帝庙”《创建玉皇阁》碑文载:“……一日,州侯于公过而览之曰:“魏篡汉,统天下,后世尚有遗议,兹又设象设殿者何?遂令撤其象,易为玄帝殿……”
    曾一度显赫,香火旺盛的又一个“魏文帝庙”霎时成了过眼云烟;虽历经久远,然而,至今连它的庙号也鲜为人知了。
    三段小书说罢,抚案掩卷沉思。无论是叱姹风云的曹操,魏以代汉的曹丕,还是褒刘抑曹的邵宝,毁庙废祀的王玭,都已盖棺定论,化为腐朽;无论是当年宏伟高大的受禅台,富丽堂皇的文帝庙;还是香火旺盛的曹家庙,斑驳损泐的“三绝碑”,统统成了断壁残垣,烂瓦破砖,灰飞烟灭,废墟一片。而真正留给后人的是历史积淀,文化内涵。
    正所谓:两座“魏文帝庙”,“几度兴废,香火如何断接;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毓秀台遐思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