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台遐思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2 11:43:5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许昌县张泮乡境内,汉魏古城西南隅,有一座用黄土堆积的土台,高约五丈,占地约六亩,台上芳草萋萋,台下一片绿洲,远远望去,像一座古铜色小山,这就是一千八百多年前,汉献帝祭祀天地的地方--毓秀台。它不是简单的一堆黄土,而是凝聚着曹操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汉魏历史的鉴证。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互相争霸,富有政治谋略的曹操,于公元一九六年九月,把名存实亡的东汉王朝皇帝刘协从洛阳迎接到许昌,以许为都城,他担任了司空之职,总揽朝廷大权,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政治地位,为了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建立霸业,进而夺取政权,就打着统一汉室江山的旗帜拥戴皇帝的幌子,在京城西南角建起了一座毓秀台供献帝祭祀天地,以此来表达对皇帝的赤诚之心。
据两位耄耋老人介绍,相传昔日的毓秀台高接云天,台下布列着数十座宫殿式的建筑群,有献帝祭天前休息的地方,有沐浴斋戒的处所,还有神厨、宰牲亭等。台上为祭祀场,正中耸立着一座飞檐高挑,雕梁画栋的坛庙,叫玉皇殿,群众称天爷庙。殿中有一尊塑像叫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是传说中的上帝,也有人叫天爷或天神。人间的皇帝就是天帝的儿子,故称“天子”。我想历代的封建皇帝,都是以真龙天子自居,欺骗群臣蒙蔽群众。汉献帝就是步着祖皇的后尘,每年春季要登台“祭祀天神,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平时久旱,也要登台祈祷天帝赐雨,普救众生。当时不信天命的曹操,每当天子祭祀时,总要率领满朝文武大臣陪驾前往,跪在后边听皇帝祈祷。待祭祀结束,要山呼万岁,称皇恩浩荡,以博得汉献帝感激涕零,群臣称颂,就这样稳定了朝野,龙笼络人心,形成了“人心向天子,个个赞曹候”的政治局面,从而为他的事业铺平了道路。
台南边,原有门洞式通道,沿青石阶梯可达台顶。我本想步献帝、曹操的脚印登上毓秀台,可惜门洞阶梯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道斜坡土路可上。台顶是一片草坪,约900平方米,靠近北边,有三间新房,是当地群众在国家保护文物政策指引下,自愿筹资购料,出工建起的庙宇。室内正位塑有玉皇大帝,两侧是四位天神,每月逢初一、十五日,来此登台祭天的群众络绎不绝。
我在台上眺望高空的太阳骄傲地照耀着大地湛蓝的天空上飘浮着羊群般雪白的云朵,一群灰色的鸽子轻轻地从面前掠过,给安静的毓秀台,带来了生命的喧响。往西望,可见沉睡一千八百年多的愍帝陵,北有故城遗址和汉张公祠,向东可遥望议事台,南有张辽城。面对这些汉魏遗迹,顿时心旷神怡。思绪回到曹操的用人之道,他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广开言路,采纳部下意见和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正如他对群臣所说“得人者得天下”。在他的身边,有来自敌人营垒中的贾诩、有出身低微的郭嘉,有骂过他的陈琳,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也被招待为上宾。真可谓文臣如云,武将如雨,谋士林立。所以经过短短的十多年时间的征讨,便统一了北方,奠定了日后统一的全国的基础。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曹操为了事业能把人才看得如此重要,确实是难能可贵,值得赞赏的。
公元二二零年春,曹操病逝洛阳,次子曹丕继承王位,掌握了国家实权。在毓秀台祭祀二十五年的刘协,没有保住汉室江山,同年十月,就把皇帝宝座禅让给曹丕,双手交出玉玺,跪地称臣,被封为山阳公。从此汉朝覆灭,魏国建立,追封曹操为魏武帝实现了他生前梦寐以求的夙愿。
魏王受禅台传闻
受禅台,在往日城南四十里的繁城镇,城墙以里,南城门东二百米处,用黄土堆积而成,高四丈,占地约七亩,台东南一个残破烧焦的窑门,外围有挖土留下的濠沟,台下杂草丛生,树木成荫,这就是一千七百多年前修建的魏王受禅台,也就是汉献帝让位台。汉献帝是怎样让位的,在民间有一些传闻。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曹操占据许昌,势力雄厚,把名存实亡的东汉王朝皇帝刘协于196年迎到许昌,在政治上就以“相王之尊”挟天子以令诸候,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并打着统一汉室的旗帜,兴义兵,除暴乱,势力不断壮大。公元二二0年,曹操病逝洛阳,次子曹丕继承王位,实权在握,有称帝之心,又怕落个篡权谋位的名声,便私下召集心腹大臣司马懿等计议决定在繁阳(今繁城)建受禅台,迫使献帝让位。
几个月过后,繁城东街建起行宫,南城墙里筑起高台,宫台之间修有甬路相通,城内屯兵十万,各项准备工作就序,魏王曹丕奏请献帝到繁阳阅兵。刘协信以为真,携文武百官驾临繁阳。初到城区,秩序井然,商业繁盛,献帝欣喜住进行宫。次日鸡叫三遍,繁阳城头五彩旌旗迎风招展,阅兵台上黄幔黄伞,遮天蔽日,台前台后,三军持戈严整列阵,寅时已到,刘协率领百官登台阅兵,刚刚坐定,军号齐鸣,高台周围,二十四个窑门同时点火,烟雾弥漫,台下十万重兵,层层包围,群臣上书要刘协让位于曹丕,如有半个“不”字,就要被烧死在台上。这时汉献帝才明白到此阅兵的含意,自觉汉室江山已去,不得不亲自捧玉玺奉献魏王。文武百官跪听读册,曹丕接受大礼,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魏。刘协跪地称臣,被封为山羊公(山阳城在今修武县)。刘协跪地的两个坑,下雨冲不平,春夏寸草不生,直到文革时期,群众在台上挖红薯窑,用土把两个坑填埋起来。
魏王受禅台,一九八三年临颍县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还准备投资修葺,传流后世。
此稿于1993年5月6日在魏都晚报第三版登载)
曹操为马建冢
在许昌西南方向,通往襄城县的古道帝(现市运输公司零担车队院内)有一个斜长形紧靠水边的墓冢,高一米多,长有五米,所说是曹操的白龙马死后埋在这里,群众习惯地叫马墓。说起这件事,在民间有一段传说故事。
东汉末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取得奉天子以令诸候的政治地位以后,要进一步扩大势力,统一霸业,在现在鄢陵县马栏乡建议事台,许昌县许田村建射鹿台,襄城县范湖乡建练兵台。曹操有匹战马,名叫白龙驹,传说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曹操平时骑着它,往返京城、议事台、射鹿台、练兵台之间。有一年初秋,曹操在议事台召集大臣议论朝政,日已偏西,当天又要赶往练兵台参加第二天的军事阅兵,路上对白龙驹多加几鞭,要在天黑时赶到相距一百多里的练兵台。虽是初秋季节,天气有些闷热,马跑得又累又渴,马夫大牵它到运粮河畔歇息乘凉,不小心多喝了几口河中凉水,当晚下泻不止。等曹操阅兵完毕,回来的路上,走到许昌城南三里处,马栽倒在地,很快死去,曹操为死去的爱马难过地掉下眼泪,遂命令部下给马换上新的鞍镫,准备五百斤草料,在小溪边挖坑建冢,葬埋宝马,后人称为马墓。
一千多年过去了,马墓仍然凸起,老远就能看见,赶到解放以后,城市不断扩建,马墓才荡然无存了。
(此稿于1993年4月15日在魏都晚报第三版登载)
曹冲称象处观后感
石梁河上漂只船,一头大象立上边,
这是曹冲在称象,距今一千八百年,
曹冲为啥要称象,有段故事向您谈:
东吴赠礼一头象,个大体重鼻子长,
众臣想知大象重,那时没有大磅称,
有人提出众人抬,就是抬起不知重,
有人主张割块称,宰象割块更不行,
曹冲虽小动脑想,用船称象能办成,
先把大象立船上,船沉部位要记清,
牵下大象换它物,称好它物船上装,
啥时船沉同部位,物重就是大象重。
游客到此驻足观,学习曹冲在实践,
遇到困难动脑相,克服困难做贡献。
瞻仰华佗墓
东汉末年,神医华佗的名字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知其名者甚多,而知其墓碑所在地,新风墓碑者甚少。我怀着敬仰之心,骑自行车奔驰二十多里,亲观墓碑。
华公墓,坐北向南,东临河畔,西涉旷野,现与村想望,北距苏桥镇约两公里,是个幽静去处,老远望去,是一个绿色大墓冢,走近细观,才知有砖砌八角围墙,翠柏环抱,杂树丛生,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和神圣的气氛,华公在沉睡在其中。
墓冢上覆盖着一层松软的黄土,所说是近处村民,清明节时从20米以外用筐抬,用锨端运来的,以表达对华公怀念之情。墓前矗立着一座碑楼,横书“神医华佗”四个大字,竖写“汉神医华公墓”碑文有破损处,仔细观察,还能看出“皇清乾隆十七年仲春吉日”字样,是许昌医务工作者联合而立,并撰写碑文铭记。从笔文可以看出华公是安徽亳县人,家境清贫,从小立志从医。他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当时关羽病吐血蛇,令诊治。刨腹洗肠,洗胃,病康复,而得其“神医”美名。曹操病,令华诊治,而动手术,曹生疑,用药毒之,卒于曹手,众人唾骂曹贼。
墓前左右两侧各竖一碑,东侧是“中华中医学会河南省许昌分会立,一九八五年四月清明节。上写“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之墓”,表达了今日医学界对华公敬仰之心,发掘华佗精神之志,西侧是苏桥镇政府立,以示政府对华的尊崇,保护墓碑永存后世。
据当地群众介绍,近处村民华佗,烧香求医者有之,外地慕名而来观墓者甚多,其中有职工、干部、医务工作者,也有教师学生。观后,无不赞叹华公医德高尚,医术求精,应发掘光大,唾骂曹操疑心太重,遗臭万年。
华公已离开人世一千七百多年,但他的精神未死,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因为他医术精湛不图利,医德高尚为百姓。
(此稿1992年11月5日魏都晚报四版登过)
毓秀台遐思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