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许昌三国文化故事--剑蜡
许昌三国文化故事--剑蜡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1 16:29:4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许昌作为汉献帝旧都和魏国五都之一,当时即与国都洛阳、西汉故都长安等齐名。在名著《三国演义》的120回中,有51回、172次涉及许昌。建安元年(196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迎汉献帝到都许。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中国。 
    说三国,离不开汉魏;说汉魏,离不开许昌。曹操雄踞许昌25年,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治军理民、屯田积谷、广揽人才、东征西讨、克平群雄、抗击吴蜀,为最终实现“三分归一统”的皇图霸业奠定了扎实基础。“三曹七子”创造出的慷慨悲凉、刚健沉雄的“建安风骨”,使“建安文学”掀开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使许昌成为中国在三国时代的文化中心。而在许昌流传许多关于三国文化故事。
    在许昌的集贸市场上,商人们卖的蜡烛中有一种是扁形的,称为剑蜡。剑蜡的产生也与关羽有关。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徐州,平定了吕布,接着刘备、关羽、张飞收编了吕布的残兵败将,想脱离曹操而自行独立。但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乘胜追击。张飞失散于芒砀山(今安徽砀山),刘备走投无路,投奔了袁绍。关羽因保刘备的甘、糜二夫人,被围困下邳,作了曹操的俘虏。曹操把关羽和两位嫂嫂安置一室,并只给一支蜡烛,企图乱其君臣礼仪,离间他们兄弟情义,以断绝关羽归顺刘备的后路。然而,“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关羽,早已看出曹操的离间之计。于是待到夜晚,他来到桌前,圆睁丹凤眼,抽出青龙剑,“喀嚓”一声,把蜡烛一劈两半:一半供自己秉烛夜读《春秋》,另一半给二位嫂嫂做针线使用。曹操的离间计破产,而关羽的忠义美名则传遍四方。后来,人们为称颂关羽的忠义节操,把春秋楼誉为大节亭,又称秉烛达旦处,关羽剑劈蜡烛的故事也传为佳话。当时的一些商人,借助于名人效应,把圆蜡改制为扁蜡,起名叫剑蜡(又称剑劈蜡)。果然,剑蜡一时成为许昌的名产,畅销不衰。
(作者:许昌旅游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